投稿:十月晴安日期:2023-09-15 08:29:03人气:328+
这位90后崇明籍作词人的故事
寻到属于自己的正确方式,于是创作便一发不可收拾,张行之也由此踏上了为文字与歌曲穿针引线之路,用一种全新的独特方式茁壮成长。半路出家和大多数90后崇明孩子一样,张行之的少年时期也有些...,接下来具体说说
张行之
90后崇明籍作词人
音乐剧作者
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上海音乐家协会音乐文学专业委员会会员,他创作的歌词曾荣获多次*家级或者市级金奖。
写养蜂女的爱情故事,是张行之靠前次触电“歌曲创作”,下笔之时,他觉得自己已经化身为那拉提草原上那个爱而不得的女子,身体里的某道闸门突然打开。寻到属于自己的正确方式,于是创作便一发不可收拾,张行之也由此踏上了为文字与歌曲穿针引线之路,用一种全新的独特方式茁壮成长。
半路出家
和大多数90后崇明孩子一样,张行之的少年时期也有些乏善可陈。“你还记得小时候读书时的事情吗?”聊起来,张行之是健谈的人,但说起成长他仅能给一些剪影。“挺孤独的,爸爸妈妈忙着工作,是爷爷奶奶照顾长大的”“好像就一直在埋头念书,也没什么特别的,念书也不算好”,这样的成长轨迹和不少在小岛生活的90后重叠。
只是影影绰绰之中,张行之总感觉自己能读到一些别人无法看到的东西,带着显微镜一般的观察力,像24小时全开的灵敏度探测仪。他看树叶随风摆动,能读到阳光恰巧穿过其中投射地面的精准,能读到自由与率性的飞扬之感,少年无法定义这是什么,他就记录下来,写成一篇篇日记。
张行之
后来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被圈子里的人称作“天赋”。张行之为歌曲《长相思》写词,一下子就被圈子里的资深音乐人称赞认同,“歌词颇有些纳兰容若的味道”,这首歌也因此登上了央视等大平台。
“我是半路出家。
”张行之一直这么认为,直到现在,他依旧不认识五线谱,不过这于他并无妨碍。
作为“野生”创作选手,张行之写词更多是因为内心产生的难以抑制的情感表达。
灵感爆棚之际,不吐不快,写词便成了他较好的出口。
因此张行之写词没有任何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他最常用的创作工具是手机备忘录,大部分的歌词都是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完成的。
写《月漫滨江》就源自于一次“有感觉”的夜跑;写《魔都故事上集》则是出于对生活的城市的特殊情感,“创作是一种激情,我可能现在正处在靠前个高点上。
”张行之说。
游走在真实与虚幻之间
写词之外,其实张行之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因为大学读的是警校,毕业后自然就进入了相关行业。”望着眼前长相斯文的年轻人,你很难想象他“武”的那面。“我已经习惯多面化的角色转换,能很快适应。”张行之说,这样的优点特别显现在他的创作中。
张行之写养蜂女的爱情故事,是为《那拉提的养蜂女》这首歌所作的推荐文案。
他在文案中写道:这是一个相遇和错过的故事。
他对她一往情深,她对他一见倾心……这是带着第三视角的冷峻文字,而想要无限扩大共情圈,就要把自己放进角色之中。
所以,文案的最后是张行之化身为那个爱而不得的女子,给爱人写去了一封离别信。
她说:“很多个夜晚,我独自在那拉提的草原仰望,会想起在可可托海的你。
你和我看的是同一片星空吧。
”无性别的代入,往往让创作者长时间无法抽身而出,“我自己再读这篇文章,也还是会觉得悲伤。
”
还有更多的考验,是歌词创作带来的与众不同。
先有词还是先有曲,张行之解释这个问题说,“其实两者都有可能,没有一定的先来后到。
但填词和写词却不太一样。
”填词更多是循规蹈矩,顺着音乐节奏的攀登,而写词则是“山前并无路,到顶是归途”。
在这个过程中,有时候他需要绞尽脑汁去押韵(歌词的确需要押韵,更多是为了便于传唱),有时候又要天马行空地去想象。
创作考验着张行之,希望他拥有多种视角、多种感受,能自如游走在真实与虚幻之间,“不论是哪一种,你都要接得住。
”张行之说。
给人向上生长的力量
自然也有接不住的时候,但相比精致的理性,张行之更钟爱于粗糙的澎湃。没有完美的作品,他一直这么觉得。“不过现在再翻开以前的创作,的确会觉得稚嫩。”当然,那些稚嫩之作张行之也同样钟爱,它们见证了他一路以来的成长。
“刚写一两首歌的时候,只要写出来就是胜利。”在张行之看来,所有的创作者都需要经历一个这样的过程:从“入门”后的短暂快乐,到进入一段漫长的迷茫期,然后再“破圈”重塑自我。把它想得形象化一些,就好像是一粒种子,积蓄了一定能量后,终于破土而出,然后要再往上生长,就需要积累比之前多成倍的能量,才能长出一圈年轮。
天赋之外,“成倍的能量”来自于哪里?好多朋友都试图探索张行之创作的秘密。
张行之想把现在为音乐剧创作的经历当作答案。
这是他靠前次接触音乐剧,这是个关于历史人物的故事,音乐剧中共有25首歌,这和一锤定音为一首歌写词又不太一样,要合理安排布局徐徐推进情节。
“人物有什么特点,他生活的时代背景,他的成长经历,他的性格特点都需要说清楚讲明白。
”说白了,音乐剧创作是“一团乱麻”,但这个人物是张行之手中可以理清一切的线头。
“要拼命抓住你可以看到的一切,能吃一口是一口。”张行之说,然后肯定会有回音,这就像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那般自然。其实无一例外,所有文字工作者都需要在现有的文字世界中汲取、补给、成长,而后再反过来生产、补充、丰富这个世界,同时,完成自我的补充与丰富。
树苗如今已经枝繁叶茂,期待着它有天长成参天大树。
记者:姚红梅
以上就是这位90后崇明籍作词人的故事的详细内容,希望通过阅读小编的文章之后能够有所收获!更多请关注倾诉星球其它相关文章!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sxq.cn/sbzt/bUejvnB0.html
上一篇:2023年2月份开工吉日
Copyright www.qsxq.cn 【倾诉星球】 联系我们 |皖ICP备2021018307号-4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