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最粉色的Ni日期:2023-10-29 09:09:25人气:257+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范文【精选5篇】
引文入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民俗的情感。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2.难点。学会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生活的趣味,咀嚼生...,接下来具体说说
1.感知文意,感受文章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2.咬文嚼字,品味文章语言的韵味和情致。
3.引文入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民俗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2.难点。学会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生活的趣味,咀嚼生命的美好。
教学方法:自主品读、研讨赏析、质疑探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长廊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我们当地过除夕时,有什么风俗呢?(学生纷纷发言)看不出,我们的风俗还真多!今天,我们来看看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的家乡是如何过端午的。作者有情有味地写高邮的鸭蛋,又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呢?(板书《端午的鸭蛋》)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除夕风俗谈起,激发学生对家乡风俗习惯的回望与兴趣,让学生带着一丝的亲切感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积累字词:咂摸、拧成小绳、苋菜、络子、大襟、车胤、囊萤映雪。
2.了解作者信息。汪曾祺(1920-1997),现当代著名作家,江苏高邮人。小说代表作《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汪曾祺散文注重表现“凡人小事”,能做到“以小见大”。
3.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作者写了端午节的哪些习俗?(2)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后明确:端午习俗有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对家乡咸鸭蛋难以忘怀,实际上是作者难以割舍的怀乡情愫,因为眷恋,所以难忘。同时,鸭蛋也成了作者追忆儿时光阴、缅怀童年生活的载体,故而会经久难忘。
【设计意图】让学生关注文本,从文中搜集相关信息,形成对文本初步的阅读体验。
三、精读课文,赏鸭蛋,忆童年
1.精读文中描写鸭蛋的语段,从用词特点、情感揣摩等角度作好批注。
2.请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这样的句式来体会。
3.高邮鸭蛋是这样的让人垂涎、心动,那有鸭蛋相伴的童年又有哪些情趣呢?请勾画文章中表现童年情趣的文字,品味之。
【设计意图】让学生咬文嚼字,在细细的品味中体会作者蕴藏在文字间的情感。
四、细读文章,赏语言,知情感
1.高邮鸭蛋之所以令我们心驰神往,就在于作者写得好,情深意切。那么本文的语言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呢?下面请同学们采用美读——通过恰当的语气、语速、重音,读出语句的意蕴和情味。
提示:①“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造型式的语言生动地写出了家乡咸鸭蛋的美味可口,让人垂涎欲滴。
汪曾祺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
这种绘声绘色,这种动感以及快感,从一个“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
问题探究:“——”的作用是什么?“一……就……”表明了什么,能否去掉?(不能。
表明了油多,冒得快,令人欣喜)将“冒”改为“挤”、“流”可以吗?(“冒”能更好地表现鸭蛋被扎后红油溢出的情态)请学生绘声绘色地读出来。
②“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所食鸭蛋多矣”带有文言性质,增强幽默意味。
以他乡比故乡,褒贬之情十分突出。
③“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但是《腌蛋》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有点爱屋及乌了吧!④“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淡淡的幽默,浓浓的深情,对家乡鸭蛋的偏爱凸显。
2.学生体会完语言蕴含的情感,再采用与同伴合作的方式,探究本文语言其他方面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文中多处有代表性的语句,通过细读、赏析等方式,探究汪曾祺闲适自然、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在鉴赏语言的同时,教师顺势引导,体会、揣摩作者的情感。
五、拓展延伸,知风俗,做积累
1.搜集整理当地传统节日的风俗。
2.课下搜集几首有关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春节的古诗词,记一记,背一背。
关键词: 《端午的鸭蛋》 教学反思 生活情趣
一、片段回放
在课堂主问题:“作者围绕鸭蛋,写了哪些内容?”引导下,学生主动阅读课文,概括文章的记叙要点,梳理出作者写作思路。
在学生概括到“挂鸭蛋络子”、“挑鸭蛋”时,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的第4、5小节写了哪些内容?
生(七嘴八舌):挂鸭蛋络子、挑鸭蛋、吃鸭蛋、玩蛋壳!
师:看来,鸭蛋在孩子们眼里乐趣无穷啊!老师觉得挑鸭蛋很有意思,大家看――
(师朗读挑鸭蛋一节。)
师:我觉得呀,别看这短短几句话,背后蕴含着很有情节和趣味的场景呢。我们来试一试吧――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把这一段话改变成一幕小情景剧。会有哪些人?会有怎样的对白和动作呢?动脑筋,看哪个小组最能再现情境。
学生激动地组合,设计,表演。
靠前组准备不足,不好意思,语言断断续续。冷场……
师:这几个孩子挑鸭蛋挺冷静挺有礼貌的哈。(众笑)
第二组表演比较生动,动作夸张,语言搞笑,频频笑场。
师:演得不错,但是,老师觉得你们如果能把课文中的一些字句加入进去会更契合情境。
第三组开始表演:
妈妈:快来快来!孩子们,来挑鸭蛋了!
男孩女孩围聚在一起头碰头,左看右看、翻来拣去。
男孩:我要这个!这个大!(一把抢过)
女孩:说你笨吧你不信,你挑的鸭蛋大是大,可样子那么蠢!你看我这个,淡青的壳,形状秀气,样子多么漂亮呀,一定油顶多!(得意地晃晃手里的蛋)
男孩沮丧地看看手里的蛋,撅着嘴。
妈妈爱抚地摸摸男孩的头:傻孩子,来,妈妈给你挑了个漂亮的蛋。快吃吧,吃完还要去比鸭蛋络子呢。
男孩女孩雀跃:噢!吃咸鸭蛋咯!
同学们鼓掌。
师:不要我评价,大家的掌声已经说明了一切。这一组同学的表演好在哪里?
生1:他们表演自然、大方,口齿清楚。
生2:他们能够结合课文中的有关内容进行改编。
生3:我最喜欢他们表演时候那种生动、充满童趣的动作和表情,体现出孩子的天真和可爱。
师:是啊,这组同学最妙之处在于他们恰到好处的表现出孩子们过端午节时高兴雀跃的心情,尤其是孩子的顽皮、天真心理,这也是汪曾祺老先生想要传达给我们的吧。不信,我们来读一读第5小节吃鸭蛋。
学生齐读第5小节。
师:看,汪老先生多么细致地回忆了吃鸭蛋、玩蛋壳的经过,可见童年往事印象之深刻呀!谁来读一下最后一句?
生4起读,语气平淡。
师:注意最后四个字“好玩极了”和感叹号。再读一遍。
生4重读,有很大变化。
师:很好,你感受到怎样的心情?
生4:一种喜悦、惊奇,开心!
师:是的,孩子们看到萤火虫在鸭蛋里闪烁,真的是欢喜极了。大家一起来体会一下吧。
学生开心地读末句。
二、教学反思
非常喜欢汪曾祺老先生的散文,尤其爱极了他着眼于“小场景”、“小叙事”着力写凡人小事,写油盐酱醋茶,写“一地鸡毛”,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颖悟和审美发现,即兴偶感,娓娓道来,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的写作风格,于是我也寄希望于能将自己对美的感受传达给学生。在这种意图驱使下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理解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蕴涵的人生情趣和诗意之美。
2.理解文章行文从容、闲适自由的风格。
3.学会品味富有童趣和特色的重要语句,理解作者情感。
在确立教学目标之后,我以一个梳理内容的主问题展开:“作者围绕鸭蛋,写了哪些内容?”鼓励学生主动阅读课文,概括文章的记叙要点。在梳理文章内容的过程中,自然穿插重点难点教学――以靠前小节为阅读重点,感受汪曾祺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跳读文段,感受作者抒发的对故乡对童年的怀念;品读语言,体会平淡有味、动感传神的细节描写。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难点在于首节的阅读感知,因为首节其实是汪散文闲适自由风格的集中体现,闲笔启文,淡淡化开,娓娓道来,不着痕迹。
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老师只是关注将习俗简单梳理,划分层次,并未将首节自然与全文融合,教起来费力,学生体会起来也艰难。
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探究问题:“这么多习俗当中,作者详写了什么?为什么要详写?”通过对比,学生自然感受到记叙纷繁复杂的场景时应该根据写作目的与实际情况有所删减取舍。
文中将鲜见的放黄烟子详写正是如此,同时最为重要的是对十二红的详叙,也是为了自然引出对鸭蛋的介绍。
并且,让鸭蛋在一片热热闹闹的端午背景下隆重登场,自然也契合了题意,洋溢了浓浓的乡土意味。
理解了这样一个开头之后,再引导学生探究结尾囊萤映雪典故的引用,其实也就充分感受到汪曾祺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了,难点自然绿色。
《端午的鸭蛋》之所以有味,关键在于字列行间蕴含浓浓情致。细数端午习俗,难道不是因为对家乡念念不舍?难忘家乡鸭蛋,难道不是因为对家乡不倦的爱恋?但我们学习这篇文章,不能忽略汪曾祺先生蕴含在字列行间的盎然童趣。忽略了这一点,也许我们会错过很多至真至纯至美的璞玉。所以,在设计教学的时候,我尤其关注了这一点。
课堂小情景剧的表演,就是为了让学生主动品味语言蕴含的童趣。
将作者以第三人称叙述的简单文字改编成小情景剧进行表演,这本身就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好奇好玩的性格特征。
语文课堂表演演什么?应该融入文本,有所想象,加深理解,体会写作意图;并非简单地为演而演,鼓鼓掌、笑一笑、造气氛。
所以表演完毕老师的点评至关重要,对表演存在不足的必须指出,而且要一语中的。
点评不足的目的是让学生一步一步纠正误差,走进文本。
通过点评与改进,第三组的表演显然抓住了文章的意图,将文中短短四句话的介绍,通过对话、动作、神态进行具体展现,男孩女孩的天真可爱在简短的表演中有很好的体现,所以值得肯定。
这样的表演显然才是紧扣文本有所延伸的,这样的表演应该才是语文教学所应该的。
对吃鸭蛋、玩蛋壳这几处旁人容易忽略的小场景记叙,我也在品味童真童趣这一教学主旨的引领下,启发学生去深入品读。
吃鸭蛋有滋有味,玩蛋壳步骤详细,汪曾祺先生是带着一颗不老的童心去着意描写的。
萤火虫“好看极了”,用练囊不如用鸭蛋壳装萤火虫,北京的咸鸭蛋“叫什么咸鸭蛋呢”,端午节将符贴在门上“这就能避邪吗”,包括放黄烟子那么不厌其烦的介绍……这样富有孩子天真稚趣心理的可爱文字其实在文中俯拾即是。
对“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一个充分体现汪曾祺擅用语言造型的散文风格的句子,我们同样可以从童真童趣的角度去别样体会。
这一精彩传神的描写,何尝不是汪曾祺童年时候对于吃鸭蛋的深刻记忆?正因为喜欢,所以筷子头是轻快愉悦地“扎”进去的;正因为喜欢,所以孩子仿佛听到了红油冒出的欢喜的声音;正因为喜欢,所以红油流淌的动态也是汩汩而充满生机的“冒”字。
这一为人称道的细节,你难道没有看到一个食指大动、垂涎欲滴的孩子形象?他是那样向往,那样迫不及待,那样欢天喜地地享受着难得的美食,多么可爱,让人忍俊不禁。
这些富含童趣的情节和细节,笔者将其作为教学重点,吻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情态,使他们更深刻更乐于走进文本,品味语言,感受必然深刻。
在教学过程的最后,我选择了汪曾祺的自白诗《我为什么要写作》,目的是要透过文字让学生深入感受汪老的个人风格和人格魅力。
不少学生在读到“我事写作,原因无它:从小到大,数学不佳”时,已然嘴角含笑了,因为这一诗歌恰恰印证了我们通过文章和文字体会到的那个性情通达、谦虚幽默、童心犹存的学者形象。
最后点选汪曾祺自叙的片段:“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
美,是什么时候都需要的。
”提醒孩子们生活中除了忙碌,除了压力,更多的是美和快乐,我们要学会品味人生,品味快乐。
一、精彩的导入是首要环节
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彩的导入非常重要。当然,导入语的设计要根据教材、教学目的、内容、设备和学生兴趣的不同而设计。
1.提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些课文可以通过设计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我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我们校园的花草树木,冬去春来由黄变绿;那美丽的小燕子,为什么春天来,冬天走。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这些大自然的奥妙,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介绍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些课文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蜡烛》一文,可先介绍:一根蜡烛很平常,但这是45年前他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在这个炮火连天的环境和氛围中,蜡烛有了它特殊的意义。这让学生感受到了反**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
3.采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借助多媒体的优势,将板书、图表、动画、音乐融合在一起,以图、文、声、色及动态演示等多种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教师点拨,生生合作的中间环节
1.教师点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米范文www.1mi.net)成功的课堂教学,并不在于教师精彩的讲解,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学到知识,提高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像一个技艺高明的“导演”,善于从内容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不疑处激疑”,引导学生再看书,深思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动脑、动口、动手,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教师进行点拨、引导,使学生的思维向着有利于解决问题的方向发展,最后达到“拨云见青天”的效果。
《端午的鸭蛋》一文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饮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蕴涵的文化意味和浓郁的民俗风情。
对初中生来说,理解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不算太难,关键是如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欣赏本文独具特色的语言,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浓郁情感和文章蕴含的生活情趣。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启发学生: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这么多的习俗,他为什么偏偏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呢?换句话说,高邮鸭蛋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值得作者大写特写呢?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课文找答案,以此作为全文的突破口,问题一提出,学生显得非常兴奋,讨论热烈,主动去探寻答案。
2.通过生生合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体现出不同的层次感。
对于一般难度的问题,让学生轮流发表看法,使每个成员得到同伴的尊重,既增强了小组的凝聚力,又增加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合作的气氛更加浓厚,为后面解决难度更大的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提高学生对解决高难度问题的兴趣,可由学习小组长提示有关的思路,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说出一些看法,避免成了少数基础好的学生的“天下”。
通过生生合作,基础差的学生受到关注和帮助最大;基础好的学生在解释自己的答案时表现出“小老师”的特有神采,个体进步也是很大的;中等生根据自己的“势力”,往往追随基础好的学生,督促基础差的学生,使自己也得到进步。
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课堂结束的艺术,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另一重要环节
语文课上,教师精心设计课堂结尾,讲究结束的艺术,能够保持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例如,我在讲《海燕》靠前节课结束时,布置的作业是:熟读课文,下堂课,学习小组之间进行朗读比赛,看看哪个小组读得好,我还要给各小组录像。
第二天课间我来到教室,看到学生正在进行朗读比赛。上课铃一响,学生很快安静下来,脸上洋溢着喜悦,朗读比赛十分顺利。事后,学生反映:朗读比赛那天,同学们个个兴奋得坐立不安。其中一位学生对我说:“当您走进教室的时候,有一种莫名的跃跃欲试的兴奋涌上心头。”
关键词:语感能力;生活体验;语文味道
在初中语文教育改*不断深化的今天,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引领学生步入精彩的语文世界?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了一番反思,现小结如下,权且抛砖引玉,与各位同行商榷。
一、品鉴文本语言, 培养语感能力
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世界文豪高尔基指出:“语言是文学的靠前要素。
”文学理论家刘勰则曰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
”可见,阅读教学离不开对语言的揣摩、品味、鉴赏,进而领会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的。
《标准》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因此,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坚守“以读为本”的原则,咬定文本不放松,组织学生充分朗读文本、触摸文本、熟悉文本,在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抓住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语言加以咀嚼、品味、赏析,通过揣摩、想象、比较等多种形式进行感悟与体验,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表现力和生命力,进而达成理解文章主旨,领略艺术特色的教学目的,实现培养语感能力、提高审美情趣、丰富精神内涵等多元化目标。
任何文本总是由一定的言语材料遵循一定逻辑规律组合而成,它外显为一定的语言文字形式,内含着一定的思想情感。
平淡的语言中蕴含着韵味与情致,正是《端午的鸭蛋》―文的语言特色。
笔者在引导学生欣赏文本语言时就曾抓住“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
有的样子蠢, 有的秀气”等句子引导学生自主欣赏,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说说值得玩味的地方在哪里。
有的学生甚至连文中带有浓厚感情的感叹号也不放过, 能够言之凿凿地讲出一番让人口服心服的道理。
二、唤起生活体验, 引发阅读期待
《标准》中有样一处阐述提及了阅读期待:“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阅读期待,是一种探究未知、迫切求索的心理状态,它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也是阅读教学得以有效展开的前提条件。
阅读的动力来源于浓厚的阅读兴趣。
布鲁纳指出:“学习较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当学生对阅读材料产生了一定的兴趣,阅读这种活动才会真正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阅读才会更有意义,才会走向成功。
任何一种语文能力的获得与提升都离不开读。
读,既是一种语文学习基本能力,也是一种学习语文的根本方法。
因此,在阅读教学初始阶段,如何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应当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与积极探讨。
譬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笔者首先运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姹紫嫣红、争奇斗艳的春花,聆听悠扬婉转、悦耳动听的鸟语,借此激起学生对美好春天的无限向往,然后趁热打铁,引导学生乘兴阅读朱自清先生的经典美文,与学生一同流连于优美的字里行间,最终获得阅读期待与审美心理的满足。
再如,教学汪曾祺《端午的鸭蛋》,上课伊始笔者首先问学生你们知道端午节是什么时候吗?为什么在我国民间一直流传着这个节日?端午节各地有哪些习俗?当学生兴味盎然地述说端午节的具体时间、历史渊源及赛龙舟、吃粽子、插艾草等民间风俗时,生活的场景已经浮现于他们的脑海,此时笔者就顺势导入新课:今天就让我们跟着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一起走进江苏高邮人的端午节去感受那里淳朴、浓郁的民俗风情吧。
实践证明,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是阅读教学得以顺利展开的序曲,是阅读教学走向成功的前奏。
教师要善于通过多种途径,引发阅读期待,将感情融入到朗读活动之中,引领学生步入想读、爱读、乐读、会读的境界。
三、演好“对话”之戏, 突出语文味道
(一)一字一句总关情
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汪曾祺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可见,汪曾祺有着一种深厚的故乡情节,有着一颗超然自在的心,所以他能从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咂摸出滋味来!
汪曾祺是满怀着自豪和喜爱之情来介绍家乡高邮的咸鸭蛋的。
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样平淡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
“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这是写家乡鸭蛋的声名远播。
“高邮还出双黄鸭蛋。
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
”这是写家乡鸭蛋的与众不同。
“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
”这是写家乡鸭蛋给人之惊喜。
在说到家乡鸭蛋的历史时,作者用清代诗人袁枚《随园食单 菜单》来作证,说明是“老品牌”“老字号”了。
汪曾祺还引用了唐代诗人元稹在《离思》中的著名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大材小用”诗句,来表达对别处的咸鸭蛋不屑一顾。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通过与北京的咸鸭蛋对比,使作者对故乡咸鸭蛋的喜爱之情跃然纸上。
再看汪曾祺是怎样写食用咸鸭蛋的:“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动作、声音、颜色的形象描绘,让读者和作者一样感受到那一刻的动感与快感,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同其感。
鸭蛋“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这种拟人的手法,赋予鸭蛋以人的美,幽默之中表现出作者对家乡鸭蛋的喜爱之情。
不仅如此,文章结尾作者还细腻地、兴趣盎然地描写孩子们用蛋壳装萤火虫,我们从中不仅看到了孩子们的聪敏与童真童趣,更体会到了汪曾祺对童年生活的深深眷念之情及对家乡的浓浓热爱之情。
(二)平淡生活都是诗(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
汪曾祺师从沈从文先生,深受沈先生亲切、素淡抒情之风影响,形成了自己平中显奇、淡中有味的特征,如剧作家沙叶新评价的一样“字里行间有书香味,有江南的泥土芳香”。
《端午的鸭蛋》写的内容不过是端午的风俗及家乡的咸鸭蛋等生活中的小事,但我们品味到的是日常生活中的美妙滋味,理解到的是日常生活富含的生活情趣、人生意味。
原来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不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才算真实体验到了生活的滋味。
我们理解了这个文章的主旨,更佩服汪曾祺为我们揭示的生活真谛,于是一切浮躁便没有了,不满的心都会安静下来,悠然恬静,进入到如作者一致的闲适自在的境界中来。
对于学生,这个主旨和道理,如果他们也体会透了,那么他们的收益将受用终生,至少他们不会看淡自己平常的生活,会努力体味生活的乐趣,最直接的效益是他们的写作有了无穷无尽的素材。
所以,我们读《端午的鸭蛋》最主要的就是让学生读懂文章的主旨。这是本单元我们学习民俗文化的终极目标,即让我们的孩子热爱自己平淡的生活,热爱家乡有情有趣的文化。家乡童年永远是一个人生命时空中的至爱。
(三)魅力四射的语言
汪曾祺是一位语言大师,他追求自己在语言上形成的特点:熔书面语与口语于一炉,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之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他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力。
“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
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
二要挑形状好看的。
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
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他的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合情理,可不是吗?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
生活中的情趣也真是无处不在呀!细嚼他文章的语言平淡中就有着许多可品可尝的滋味。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这一“文白杂夹”句让人严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至于在文中偶尔出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的古汉语,点缀其间,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
以上三点,是《端午的鸭蛋》体现出来的最突出的三个特征,教材因此在“研讨与练习”处设计了相关的三个习题,我的理解和教学设计都是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的。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2.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的韵味和情致。
3.通过对传统民俗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操,并且形成自己对民俗的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2.理解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蕴涵的人生情趣和诗意之美。
[教学方法]
自主、研讨、探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除夕、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等都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现在已到五月,那谁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呢?我们过端午有哪些习俗呢?别人又怎样过端午的呢?今天,我们来看看江苏作家汪曾祺的家乡是如何过端午的。作者有情有味地写高邮的鸭蛋,又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呢?(板书《端午的鸭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端午方面的信息,教师适当补充,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1)端午的来历:纪念屈原说,驱邪避毒说……
(2)端午的习俗:①作者提及的有: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含鸭蛋)。②我们还知道的有:赛龙舟,食粽子,佩香囊,悬艾叶菖蒲,上山采药(卫生节),悬钟馗像。③本地的习俗是:食粽子,悬艾叶,接已嫁姑娘回家。④我家是这样过节的。(由2~3名同学介绍。)
设计目的:①让学生明白作者的写作思路:一般习俗特有风俗家乡特产(鸭蛋)。②丰富知识面,锻炼搜集能力。③关注自己的生活,引起学习兴趣。
2.交流搜集的有关作者的信息。
(1)作者其人。
(2)文风:平中有奇,淡有中味。
(3)语言追求。(课后“研讨与练习”有明示,共三点。)
设计目的:①简单了解作者。②为突破本文重难点作准备。
3.教师范读课文,或播放录音,学生听读,勾画字词的同时注意体会以上特点。
4.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2)作者为什么用“端午的鸭蛋”而不用“高邮的鸭蛋”作题目。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后明确:①对家乡咸鸭蛋的难以忘怀,实际上不仅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心理,反映了人们对儿时一切的眷恋,对家乡的热爱。②文中虽花了不少笔墨盛赞故乡高邮的鸭蛋,但为了突出端午节的故乡风俗,同时,端午的鸭蛋是“我”体味到滋味最美的时候,所以用这个题目。
设计目的:让学生关注文本,明白表现主题需要一个具体的东西(物和故事),并需要突出出来(题目,重点笔墨)。
(三)精读课文,体会感情
1.合上课本,凭记忆复述高邮的咸鸭蛋有什么特点。(同位合作完成)。
2.请以“这是____________的鸭蛋,因为_________(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这样的句式来体会。
例如:这是声名远播的鸭蛋,因为上海的店里都特别标明。
学生发言:①名声远播,肃然起敬,特别标名。②与众不同,出双黄的,成批输出。③令人惊喜,两个黄,滋味鲜美。④历史悠久,袁枚的书。
3.作者是带着怎样感情来向我们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高邮咸鸭蛋的呢?
小组讨论后用二个词来概括,教师和学生研讨,选择最合适的两个:自豪、喜爱(板书,填在上表中)。
4.教师小结,学生再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设计思路:研读文本,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这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工作。我们的设计一要简单明了,二要抓住本文特征,三要学生能合作并提高学习技能。
(四)品味语言,感受情趣
1.从文中找出喜欢的句子,细心品味语言的精妙,并体会语言特点。(结合课后练习二,要求学生每条都有例子。)
2.四人一组交流,读一读,品一品,说说感受和理由。准备推荐一个代表本组发言。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归纳。
(板书)语言特点:
(1)平淡有洁――读起来亲切自然。
(2)方言入文――作者脱口而出,直率朴素,有地方味。
(3)带有文言色彩――增添书卷气和典雅之美。
(4)有点幽默――引人入胜。
设计思念:精心设计,突破难点,提升品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起引导促进作用。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联系生活,模仿原文的情趣和语调,描写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500字以上,班内展示,公众评定得失优劣。)
2.课下搜集几首有关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春节的古诗词,记一记,背一背。
设计目的:写平淡生活,“小叙事”,“真情趣”,让学生懂得生活,热爱生活。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又能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
(六)课后反思(略)
作者简介:
程业清,男,1963年3月出生,汉族,安徽省金寨县燕子河中心学校高级教师。
以上就是汪曾祺端午的鸭蛋范文【精选5篇】的详细内容,希望大家能够有所收获!更多请关注倾诉星球其它相关文章!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最粉色的Ni"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798597546#qq.com(#改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sxq.cn/sbzt/8qq66nB0.html
Copyright www.qsxq.cn 【倾诉星球】 联系我们 |皖ICP备2021018307号-4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