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诉星球 > 随笔杂谈 > 文章详情

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范文(2文学批评与后人文主义)

投稿:聂安琪日期:2023-11-18 09:25:48人气:398+

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范文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开创一种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对美国以及世界的教育实践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盛行的一种教育思潮。它秉承西方历史悠久的...,接下来具体说说2文学批评与后人文主义

论文摘要: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美国的一种教育思潮。它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最终目的,推崇人的个性和谐发展;着重强调培养人的整体性、全面性和创造性;提倡在教育过程中应用人本化的课程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开创一种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对美国以及世界的教育实践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盛行的一种教育思潮。

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范文(2文学批评与后人文主义) 它秉承西方历史悠久的人文主义教育传统,推崇人的个性和谐发展,深受20世纪复兴的各种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以现代人文主义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着重强调培养人的整体性、全面性和创造性;提倡在教育过程中应用人本化的课程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创一种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对西方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概述

西方的人文主义教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

总体来看,它经历了古典人文主义教育、人文主义教育、新人文主义教育和现代新人文主义教育这四个发展阶段。

古典人文教育强调把理智的发展当作教育的最终目的,对儿童的情感和理智进行陶冶。

人文主义教育的出现是针对中世纪封建神学泯灭人性、压制人性,其核心是恢复人的地位。

人文主义教育强调个性自由和发展,强调用古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来陶冶心性、启迪智慧,但是对自然科学却持冷漠态度。

新人文主义教育的*高原则是发展个体的自由,强调用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来陶冶和教育人。

二、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背景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一个融合了众多教育流派的体系。广义上说,进步主义、要素主义、永恒主义、存在主义等教育思潮以及教育人类学,法兰克福学派和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都可以称为现代人文主义教育。从狭义上说,现代人文主义教育特指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美国的一种人本化教育思想。

总的来说现代人文主义教育经历了两个主要发展阶段:靠前阶段是19世纪初产生的新人文主义教育倾向。

它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继续和发展,具有尊重历史文化及调和发展的特点。

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70年代盛行于美国的人本化教育思想。

这种教育思想产生是由于二战后随着**主义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异化为物的现象逐渐加剧。

人类成为科学技术的奴隶,面临着外部价值体系的瓦解,随之转向内心世界寻求价值目标。

三、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哲学基础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在人性论、认识论之上吸收了存在主义哲学的观点,核心内容是“人的存在”。同时,把人的存在视为是不断发展的过程。此外,现代人文主义把丰富发展人的情感生活看作是人整体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吸收了存在主义哲学家贝尔提出的著名的“我与你”关系理论重视师生间良好关系的培养,认为情感发展主要得益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二)心理学基础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它认为人具有完整的人格,因此不仅从直觉的角度去把握整体性,而且要“从意识经验自身这一整体去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在教育的过程中,主张发挥人的整体性,使身心的发展协调一致,同注意人的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统一。

四、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

(一)注重个人的“自我实现”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重视教育在培养人的过程中的作用,强调培养身心两方面和谐发展的“新人”。明确提出,教育必须以人的“完美人性的形成”和“人的潜能的充分发展”为最终的目标,即人的“自我实现”。认为一个自我实现的人应该在其人格特征上体现出人的整体性和创造性。所谓整体性是要达到人的内外统一。

(二)强调学校教学内容的扩展

教育的目的决定教育内容。现代人文主义教育内容注重满足学习者的个性特点和整体协调发展需要。在课程的安排上富有弹性,注意课程内容的思想性与情感性的相互渗透,要求课程内容的安排以学生为中心,考虑为不同能力的学生提供相适合的课程。它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施以相应的教育,是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发掘。

五、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是在美国**主义的物质文明给人们的精神带来危机的背景下提出的,主要是针对20世纪60年代美国在课程改*中,只重视学生的知识结构,忽视学生的身心发展。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继承了西方人文主义教育传统,尊重学生的价值、自由、道德、理性、情感,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提出了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教学方法。

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学生的需要为核心,注意课程内容的统一性,使学生的情感发展与自我认知发展协调统一。

我国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使学生不仅具有专业的学科知识、专业技能,而且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适应瞬息万变社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潜能的发挥、高尚道德的培养、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这就要求教学必须适应人的需要,强调以人为本,而不是人去适应教学过程。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提出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为我国现阶段教育教学的改*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张斌贤、褚洪启等.西方教育思想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马斯洛等.人的潜能和价值序言,林方主编,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篇2

【关键词】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个体精神;资本积累;封建制度瓦解

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的伟大时期,历史上把文艺复兴时期称作为拉开欧洲近代史序幕的开始,也被成为欧洲封建社会和**主义社会的分界线。

文艺复兴时期主要的思想是人文主义,在人文主义的影响下一批优秀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涌现。

这些伟人们创作了优秀的作品让文艺复兴从此达到了一个高潮。

这些优秀的作品往往是表现人的价值和强调人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经济和*治同样发生着变化,人的价值也被强调到了*治和经济中。

人文主义成为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思想,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即使人文主义是一大闪光思想,但是在看待人文主义的时候我们也需要全面的看待,要看到人文主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要看到过度的强调人的能动性带来的负面影响。

人文主义里面的个体精神就是我们需要正视的一个问题。

一、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个体精神存在的社会背景和产生的原因

人文主义个体精神大家都以为产生在文艺复兴时期也就是历史上的十四到十七世纪。

其实在欧洲十三世纪,末期已经开始有了个体精神的出现,只是当时的欧洲在封建制度和教皇宗教思想的统治下,个体精神不能明显的体现出来,否则可能因为违背封建制度或者宗教思想而受到处置。

十四世纪到十七世纪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文艺复兴开始,而且文艺复兴又是打着人文主义的旗号这就为人文主义中的个体思想埋下了种子。

文艺复兴时期封建制服和宗教压迫已经开始动摇,人文主义的个体思想随着政策的放松和时代变迁开始不断*胀,当时许多艺术家和文学家开始在作品中表现个体精神。

人文主义中的个体精神为什么能在文艺复兴时期快速*胀是有一定原因的。

欧洲在十四世纪之前一直受到封建制度和宗教制度的双重压迫,那里的人们受着更加沉重的负担和剥削,那个时候的欧洲压迫要比中国的压迫残暴的多。

中国也存在着宗教的影响,但是那个封建制度占主导地位,而且中国信封的是佛教传承的是真善美不干涉政事。

但是欧洲十四世纪之前是封建制度和宗教相融合,那时候更加强调教皇的权威和神的能动性,生活在欧洲的人民思想受到神思想的控制,在那种压迫下人们对于神思想的反抗更加的强烈,更加痛恨宗教的控制。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提出一下子解放了欧洲人民的思想,人文主义中的个体精神不断*胀、不断强化最后个体精神成为人文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

人文主义中个体精神的不断*胀和过度发展与之前人们长期受到宗封建制度和宗教制度有着必然的联系。

二、人文主义个体精神对于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创作的影响

欧洲的文艺复兴和中国的百家争鸣有着异曲同工之效,但是中国的百家争鸣大多都是思想上的升华,在艺术作品中体现的非常少。

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表达的思想,艺术家和思想家们都通过具体的作品表现出来。

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都是体现了当时的人文主义,其中不乏个体精神的体现。

薄伽丘的《十日谈》里面人文主义体现的非常到位,但是里面过度强调了人的能动作用使个体精神也有较为显著的体现出来。

米开朗琪罗雕著的塑像《大卫》表现的是一欧洲青少年对于力量和美的体现其中同样包含了个体精神的体现。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个体精神也不是只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人文主义个体精神对于那个时期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的丰富有着重要的作用。

人文主义强调的是人的能动性,反抗的是封建思想的愚昧和宗教思想的神制造一切的思想。

人文主义刺激了大批文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的创作灵感。

更多的文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打破封建和神的束缚开始了自己个性的创作。

人文主义个体精神支配着这些伟大的创作者开始自由发挥自己的精神和创作灵感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

因为个体精神的支配,这些伟人们不互相借鉴和学习,但是他们凭借自己才能和技术创作出了一个个举世瞩目的作品。

虽然个体精神对于人文主义来说有点过度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对于文学作品的创作有了一定的影响和积极作品。

三、人文主义个体精神在欧洲发展史上的负面影响

人文主义个体精神过度发展和*胀已经严重失去了人文主义的真正含有。

好多人们开始歪曲的理解人文主义个体精神,人文主义里面对于人的关怀思想也被扭曲。

人文主义个体精神被过度的强调人的权利和地位,欧洲的各个阶层开始享受人文主义带来的福利。

从统治者到下层的人民开始主张及时享乐主义,人们开始变得享受和浪费,统治阶级开始出现了奢靡和腐败的生活作风,对于欧洲原始资本的积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定程度阻碍了欧洲进入**主义社会的步伐。

四、人文主义个体精神给拉丁美洲和亚洲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

欧洲文艺复兴给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注入了伟大的思想力量,对于拉丁美洲和亚洲来说是苦难史的开始。

人文主义个体精神在欧洲的发展各个阶层都开始享受生活,欧洲本土的资源和资本无法满足这些提倡个体精神人们对于物质的需求。

欧洲的部分国家包括葡萄牙、西班牙、法国、英国开始了残暴的海盗行为和殖民主义。

他们向富饶的拉丁美洲和亚洲开始疯狂的掠夺和殖民主义的实施。

人文主义个体精神间接造成了欧洲对于拉丁美洲和亚洲的殖民统治和残酷掠夺。

人文主义个体精神也推动了亚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和崩溃。

人文主义个体精神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衍生的一种思想。

对于人文主义个体精神我们应该辩证的去看待和全面的分析人文主义个体精神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个体精神使当时文艺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欧洲贵族开始过上奢靡和享受的不良生活,间接的刺激了欧洲**主义原始资本的积累。

对于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民造成了灾难性的毁灭,但是却促进了亚洲封建制度的瓦解。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个体精神辩证和全面的分析下存在的积极和消极作用都间接或直接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篇3

1.后人文主义

“后人文主义”的概念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逐渐频繁地出现在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的批评语篇当中,诸如和等英国学者对后人文主义感兴趣,年编辑的《后人文主义》汇集了有关该论题的经典之作。

认同的观点,认为后人文主义中“后”这个前缀无法固定这个概念的含义,因此他书中收录的文章从不同的视角体现出后人文主义的不同内涵。

的《思想脱离身体后是否可以继续?》对人类的身体进行后人文主义的剖析和定义,认为人类学家和生物学家得出结论说,即使是最简单的生命形态也是科技装置,而人类的身体也不例外。

被称作人类的物质组合被赋予语言这种复杂而精密的软件,但是软件是完全取决于身体硬件的状况的。

人类哲学思想成为可能的原因就是身体硬件和语言软件的存在。

因此,是以科技的口吻反对笛卡尔的身心二分法的观点,而重申梅洛•庞蒂精神现象学中具身认知的思想。

虽然和论述的方式和思路不尽相同,但是他们著作中的中心概念都是来自科幻作品的意象。

通过电子人()的意象揭露和阐释人文主义的危机,虽然电子人是自然科学的产物,但是其形象是通过科幻小说而深入人心的。

提出,科技社会中的生活将笛卡尔式的自制主体转变为依靠机器而生存的“泡泡里的男孩”。

如今现实的发展已经追赶上曾经的幻想:未来的历史就在此时此地。

正如另外一篇文章所说,科幻小说旧有的奇思妙想已经死亡,其他的东西正在逐渐显现的过程中(不但在小说中,而且在理论中)。

正如所预见的,如今理论和虚构之间的界限已经被破坏地无法修复,他们互相入侵对方的空间,并且带来风格和表达方式的骤变。

因此,我们正在见证所说的“虚构理论()”。

这就意味着我们在接近后人文主义,虽然并非所有的后人文主义批评家都会构建虚构理论,然而他们多数都会对虚构感兴趣。

他们认为人文主义已经是危机四伏,因此试图勾勒后人文主义的图景。

虽然理论家们对人文主义何去何从的问题始终争论不休,但是人类的统治已经和正在被文学、*治、电影、人类学、女性主义和科技发展而质疑。

这些质疑的声音有时是彼此相连的,而连接点之一就是后人文主义。

基于人文主义这种失当性而产生的后人文主义思想强调四点。

首先,后人文主义强调人类和环境及非人类他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后人文主义反对那些来自人文主义的身心分离和*自主的神话。

其次,后人文主义思想与利奥塔对后现代主义悖论式的表述比较相似:它出现在人文主义之前和之后。

它出现在人文主义之前是因为,它指出人类体现和包含在生物和技术的世界中,并且与工具、语言和文化等共同进化———所有这些都出现在福柯通过考古学方式在具体的历史时期发掘出人类之前。

而后人文主义出现在人文主义之后是因为,它见证人类在科技、医学、信息和经济领域去中心化的时刻,因此需要全新的理论框架和思维方式代替人文主义这种出现在具体历史时期的现象。

再次,从人文主义到后人文主义的变化体现出思维性质和思维方式的变化。

后人文主义并非是对人文主义的全盘否定,人文主义的很多观念和渴望是值得推崇的,而后人文主义担负的任务是发现和纠正这些价值观念如何被将其概念化的哲学和伦理框架所削弱的。

最后,“后人文主义不能简单地被理解为人文主义之后的文化或者时期,因为这样的理解会导致后人文主义这种历史变化依靠人文主义的宏大叙事得以表达。

如果后人文主义能够引发人类概念本质上的改变或者突变,这就意味着以后的历史和文化不能以人文主义观念作为参照”。

因此,后人文主义这种突变不应该被视为强加在生物、物质世界或者文化世界上的外在力量,相反这种突变是物质身体和文化模式在自我复制过程中天然存在的。

也有研究者基于上述的讨论对后人文主义进行界定。

认为,后人文主义意味着人类在生物世界和科技世界的嵌入和具化,这种思潮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刻的到来,此时的人类在科技、医学、信息和经济的网络中的非中心化是无法被忽视的。

Braun从三个方面对后人文主义的概念进行界定。

首先,解构主义视角的后人文主义重点关注人类如何经历非中心化的过程及其如何确立与其他存在有所区分的身份。

最后,作为本体的后人文主义也包括电子人的本体,不同本体的并置使得人类和非人类之间产生平等的关系。

第三,作为非人类中心的后人文主义试图宣称,社会的含义并非局限于人类,从而容纳非人类的个体。

由此可见,后人文主义的核心概念就是人类的非中心化及人类与其他存在的平等化。

2.后人文主义与文学批评

后人文主义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同时,文学的批评也在后时代的背景中迈进后理论阶段。

诸多学者在1996年7月聚集在格拉斯哥大学,举行探讨理论衰落之后的状况的研讨会,会后的精选论文结集由爱丁堡大学出版社出版,取名为《后理论:批评理论的新方向》。

这应该是“后理论”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文学理论批评界的时候,但是此时的后理论主要是指以德里达等人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批评理论,并没有在整个国际文论界被广泛使用。

然而今天,曾经受到后结构主义影响和启迪的各种后理论均已独占鳌头,而后理论概念本身经历很大的发展,它已经成为所有从事理论研究的学者无法回避的现象。

21世纪初期,英国文学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在《理论之后》中提出,文化理论的黄金时代早已过去。

2003年10月《批评探索》编委会茬芝加哥举行会议,讨论该刊的未来发展方向,同时也讨论批评理论在跨学科诸领域的状况。

这组文章在某种意义上也可算作是该刊编委会对“理论的死亡”及伊格尔顿的悲观论点所作的集体性回应。

2.1文学理论与后人文主义

后理论时代的文学批评应该从后现代主义思潮中汲取养分,而后人文主义思想就能够为文论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从后人文/后人类的角度描述文学理论在未来的走向。

他提出,在当今的后现代和全球化时代,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人类本身的价值和作用受到质疑,面对各种现代化机械设施的强大作用,人类能否像过去那样驾驭它们并使之为我所用,已经引起当论家及其他人文学科学者的关注。

所谓后人文研究正是来自文学理论界的反应,目前这种反应方兴未艾,并且和生态批评及动物研究等共同形成对各种基于“人类中心主义”思维模式的批评理论的强有力挑战。

文学理论中最鲜明的后人文主义倾向体现在后人文主义思想与女性主义的结合,其中的代表人物当属。

的理论就是有关科技语篇与女性主义文论的结合,她的电子人宣言同时也被视为电子人女性主义()的开端。

在看来,电子人是能够超越性别的存在,并且对抗西方人文主义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

她写道,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中的起源故事完全依赖于原初统一性的神话,其中雌雄同体的母亲代表着完整、快乐和恐惧等的融合,所有的人类都是来自于她。

个体成长和历史发展这对孪生的神话在心理分析和**主义中表现得最明显。

提出的科技力量的观念能够很好地补充福柯有关生物力量的陈述,她认为当代世界处在科技、*治、经济和文本的内爆的状态中,由此产生的电子人的身体不但栖息于生命的领域,而且栖息于生命之中。

她接着讨论了肿瘤鼠()这种为科学研究而成的转基因生物,认为它就是后人文主义身体的较好例证,同时也是科学和技术的界面;以虚拟来代替真实,同时也能够动摇发展的和有机的时间性。

肿瘤鼠这种科技—动物的身体的出现,并且与人类的谱系关系并置,就能动摇西方人文主义的根基———历史性和起源。

这种科技身体可以被视作混杂的身体。

评论说,这种身体是制作而非生育的结果,而这种身体远离死亡的事实会打扰到自然规律。

他/她应该被定义为虚拟-畸形学产物,在扰乱生物密码的同时也动摇人类主体。

的电子人作为对立和反讽的个体,或者后人类的身体再次将女性主义作为男性中心系统的替代品,因为男性中心体统以科学和*治为中心,依赖于**主义的传统,以及从自然中汲取资源以产生和发展文化的思想。

对来说,电子人专注于局部、反讽、亲密和怪异:它是对立的、乌托邦式的,并且完全没有纯真可言。

电子人的生活不再分为公开和私密的两极,而是存在于一个科技的城邦,并且依靠家庭和社会关系的演变。

在找到后人文主义的身体与女性主义的结点后,接续她的观点而说道,对性别差异的后人文主义探究并非都是有利于女性的。

然而援引和游牧式的和流浪式的思维提出多重归属的生态哲学———一种多层面和化成性的后人文女性主义性的观点。

她提出差异化的虚拟世界女性主义的观点,同时宣称,当代社会中的女性身体不再与生物学具有本质性的联系,而是包含很多强大的力量,因此是各种社会代码交集的场所。

由此和同样将女性主义与当今世界中的科技发展相接轨,并且试图重新构建当代世界中主体性和群体性的伦理,从而超越俄狄浦斯式人类起源的神话及男性主导的观念。

对来说,电子人的意象能够打破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中二元对立的迷宫,开辟出复调的领域;而则指向外来,希望电子人和流浪的主题能够在新的伦理语境中生存和繁衍。

2.2文学批评与后人文主义

当今学者开始从后人文主义的视角探讨文学作品,这些研究基本可以归为两类。

首先,有研究从后人文主义视角研究文学作品中人类的意象,从而证明后人文主义思想中“人类死亡”的观点。

王治河在讨论后现代思潮中的后人文主义思想时,就通过分析赫尔曼•麦尔维尔的中篇小说《文书巴特比》中巴特比的形象说明,追求高额利润为指归的**主义的大工业生产将人类铸造成为一具生产机器,一具没有器官的身体。

因此,后人文主义中“人类已死”的观点很大程度上是指**主义制度下的人———不自由的、机器般的人的死亡。

其次,更多的研究是从后人文主义的视角研究文学作品中非人类/后人类的形象,从而探讨人类与非人类的界限及人类本体纯粹性的问题。

后人类的形象首先来自以电影为代表的通俗文化,Graham的专著《后人类的再现:通俗文化中的怪物、外星人和其他》如同科幻小说那样体现出杂合、变态和反讽的主题,并且似乎对人类升级为电子人的乌托邦或反乌托邦未来犹豫不决。

孙绍谊提出,西方科幻电影及其衍生的次类型繁复多样地呈现出各种后人类景观,有力地助推后人类主义思潮的普及和后人类境界的通俗想象;电脑成像和数字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大规模应用,恰与后人类主义思潮的兴盛构成呼应之势。

除科幻电影外,更多的非人类形象还出现在科幻小说当中,也引发研究者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

《弗兰肯斯坦》中的怪物形象身处理性主义和具身认知、生育和制造及生和死的三重人性悖论,因此玛丽•雪莱塑造怪物可以作为维克多的对照,从而探讨人性本质的问题。

石黑一雄的《千万别丢下我》将被众多研究者置于后人文主义的语境中解读,以黑尔舍姆学生为代表的后人类通过人类的后天教育具身化成人类,而人类自身则通过器官移植转变为后人类。

人类通过器官移植转变为后人类的同时,克隆人正在借由人类创造的社会环境和教育具身化成人类。

因此,人类主体纯粹性的问题在研究中遭到质疑和挑战。

《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中出现非人类的动物形象实则在探讨人类与非人类之间的关系,后人文主义视角的解读可以看出,主人公科斯特洛始终在暴露权利语篇及其背后的理性主义弊端,同时倡导具身化的存在方式。

因此,作品实则提出将具身认知作为理性主义的替代,实现人类和非人类的共存。

由此可见,后人文主义理论的出现和发展也为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带来新的生机。

3.结语

后现代思潮中产生的后人文主义思想并非是单纯地解构和推翻人文主义思想,而是在思维模式、文化观念和伦理价值三大方面对传统人道主义的一种扬弃和超越。它实则是在体现人文主义思想在经历过超人文主义思想之后向后人文主义方向的发展,因此后人文主义实则是人文主义的继续。文学理论和批评中对后人文主义思想的纳入是要消解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并且讨论人类与非人类的关系,从而尝试提出人类概念的定义。

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篇4

关键词:人文主义思想 理性主义 神学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在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就出现,然而人文主义思想不仅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反而被扼杀。致使以后200年的时间,人文精神在欧洲社会缺失。笔者经过几年的教学研究,认真分析了人文主义的发展历程并提出了粗浅的看法。人文主义即人本主义、人道主义,那么西方人文主义是怎样出现和发展的呢?

在人类社会早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自然界的现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于是对神的敬畏和崇拜成为人类社会早期共有的现象。神学控制了西方人类的精神思想。

公元前5世纪,随着希腊社会民主*治的高度发展,思想更加活跃,智者学派产生了。这个学派的研究对象由自然转向人和社会,强调人的价值、作用,这些构成了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古希腊哲学,不能不提到三个著名人物,即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的思想及贡献,在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西欧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基督教神学垄断了一切,人文主义思想被压制。

到了4世纪初,基督教逐步演变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基督教转而托庇于新兴的日耳曼封建王权。

所以,西欧的封建主分为教会封建主和世俗封建主两类。

11世纪,基督教会分裂,后来分别成为东正教和天主教。

天主教的领袖是罗马的主教,后来称教皇。

教皇在罗马建立了天主教会的*高权力机构,称为教廷。

由于天主教教义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体现了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遏制人的自然需求,再加上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弱,所以天主教势力空前强大,罗马教皇成为西欧真正的统治者。

在经济上,教会拥有天主教世界全部耕地的三分之一,并向民众征收什一税,教会还通过兜售赎罪券等方式搜刮钱财。

在*治上,罗马教廷鼓吹教权高于王权,干涉各国世俗事务。

在思想文化上,基督教文化垄断了一切。

总之,天主教会在西欧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精神帝国,而其宣扬的神学成为封建统治的理论武器和精神支柱,成为近代以来西欧**主义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大障碍,人文主义思想也受到压制。

然而这一切在14世纪和15世纪发生了巨大变化。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科技的发展,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在意大利兴起,天主教神学的枷锁被打破,人文主义思想复苏。

14世纪和15世纪随着**主义萌芽,新兴资产阶级正在形成。

为了**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强烈要求打破封建制度的束缚,于是首先把矛头指向了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即天主教神学。

由于他们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中的人文主义精神来表达自己的反封建思想,因此称为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的基本精神是尊重人和人性。

即反对以神为中心,主张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尊重人性,即尊重人的自然需求,追求现世的幸福和物质享受。

文艺复兴把人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开始关注人和人周围的世界,标志着人文主义思想的复兴。

而此后发生在16世纪的宗教改*运动则使人文主义得到发展。

由于天主教会越来越腐败,阻碍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引起资产阶级的不满。

天主教会对世俗权力的干预也引起了各国国王和贵族的不满,另外天主教会的压榨更激起了人民群众的不满。

于是以资产阶级为首在*治领域又掀起一场反对天主教会的运动,即宗教改*运动。

在这场运动中各阶层都参加了,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宗教改*的内容有:公然挑战教会和教皇的权威,主张宗教信仰自由。

这就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平等。

如果说,文艺复兴启迪了知识阶层的人文主义精神,那么宗教改*则使千千万万的民众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进一步传播和发展。

而17世纪和18世纪的启蒙运动使人文主义思想发展到高峰。

17世纪和18世纪**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由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已经摧毁了天主教会的势力,所以此时资产阶级反对的主要是世俗封建主即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

故在思想领域掀起了又一次反封建的运动,即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

资产阶级不满足文艺复兴对人性的尊重,主张以人的理性作为判断一切的标准,标志着欧洲进入理性时代。

启蒙运动的主要内容:高举理性的大旗,抨击天主教会,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自由、平等和科学。

所以理性主义与人文主义相比,其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矛头主要指向封建专制主义;二是描绘了未来理性王国的蓝图或者说为建立**主义社会提供了一套*治构想。

比如伏尔泰主张君主立宪、天赋人权、法治,孟德斯鸠则主张三权分立等。

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和改*做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标志着人文主义发展到高峰。

总之,西方的人文主义发展演变历程实际上是一场资产阶级代替封建贵族阶级统治的演变过程。它是一次从思想领域到*治领域的全方位的社会变革过程。

作者单位:

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篇5

欧文•白璧德(IrvingBabbitt)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文学批评家,被认为是新人文主义美学重要创始人之一。

即便白璧德未有构成系列的教育理论及特定的教育著作,但是在他全部个人著作中其均无不对其教育思想进行阐述,并体现其人文主义思想。

白璧德人文主义教学思想对那一时期美国过分实用、功力的教育展开了强烈的批判,以构建起全新的大学人文标准,达到教育切实培养人才的本质目的。

文章通过阐述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形成时代背景及来源,介绍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概述,对引入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强化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展开探讨研究,旨在为相关人员基于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概述的白璧德大学教育观中的人文主义精神体现研究适用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

白璧德;大学教育观;人文主义精神

引言

欧文•白璧德()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文学批评家,被认为是新人文主义美学重要创始人之一。

即便白璧德未有构成系列的教育理论及特定的教育著作,但是在他全部个人著作中其均无不对其教育思想进行阐述,表要体现其人文主义思想。

白璧德人文主义教学思想对那一时期美国过分实用、功力的教育展开了强烈的批判,以构建起全新的大学人文标准,达到教育切实培养人才的本质目的。

大学在倡导民主精神的一并,却很少有人关注大学真实需要何种民主精神。

早在上个世纪,白璧德便就给问题展开了全面深入的研究。

在白璧德人文主义思想的索引下,其对那一时期美国大学、学院所提倡的民主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展开了强烈的批判,并深入表明了自身“唯有贯彻人文标准的民主方才属于大学真正需要的民主精神”的观点,这同时充分凸显了人文主义“均衡”、“适度”的根本原则[1]。

1.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形成时代背景及来源

1.1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形成时代背景

I.美国*治经济时代背景,十九世纪中后期一直到二十世纪30年代乃是美国由近代转变成现代的历史阶段,该阶段主要表现为工业不断代替农业、垄断**主义不断代替自由**主义。

这一阶段美国逐步崛起、扩张,在其不断向海外扩张期间,扩张主义思潮一度到达人们难以想象的边界,一方面沿袭了过去扩张主义理念精髓,一方面具备着获取高盈利的经济军事扩张野心,表现出强烈的扩张性、侵略性。

急速的发展同样使美国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社会问题屡见不鲜,贫富差距大,*治腐败,道德沦丧等等。

II.美国思想文化教育时代背景,十九世纪60年代末,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查尔斯•艾略特自内战及工业化发展对美国构成的影响出发,为了使哈佛大学转变成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大学,其对哈佛大学组织结构、培养计划及课程安排等相关内容展开了果断的革新。

艾略特解除了以往墨守成规的课程安排,在哈佛首先推行选修课机制,对各式各样的课程予以开设,学生们可根据自身意志进行自行选择。

选修课机制的本质是在教育中倡导民主、自由精神,然而其却逐步向放任自由方向发展。

出于美国物质生活改善与精神生活发展十分不协调、教育不断向放任自由方向发展的情形下,白璧德通过其著作《文学与美国的大学》强烈人们回归人文主义,他强调:在自然选择、单纯个人选择弥漫背景下,人文选择迫在眉睫。

1.2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来源

I.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来源,白璧德人文主义精神是基于对西方人文主义长时间以来详尽反思及批判性沿袭所构建的。

一方面,白璧德很好的传承、连续了柏克及阿诺德的思想,白璧德批判现代性运动是对柏克反思启蒙主义的有效继承,但是其摆脱了派克强烈的宗教思想,通过人文主义思想传播方式,特别是在教育领域中的传播,以实现社会道德复兴。

白璧德同时还继承了阿诺德的思想,人文主义要求的精神思想,应当属于一类身处波动情形的思想,该类思想的波澜不惊属于有所归依批判精神的实际表现。

一方面,白璧德还很好的借鉴了中国古代传统思想及佛教思想,即便该部分并非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直接来源,但白璧德在这些内容中摸索到东方思想与西方思想彼此印证的思想碰撞,自文化思想角度讲东西方进行有机融合[1]。

II.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提出,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乃是其大学教育观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充分体现。

某种程度而言,白璧德全国思想系统是基于对培根、卢梭及相关追随者的批判上所构建的。

白璧德在其代表作《文学与美国的大学》中提到,美国人不怀疑教育能够带来无限的好处,但同时对何种教育可创造好处并不十分明确。

受生活节奏十分快速影响,人们已经变得没有充分的时间去进行思考[2]。

鉴于此,白璧德强调对教育观念展开全面清理,对人文主义展开情况,对人文主义、人道主义展开区分。

2.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概述

2.1白璧德人文教育观

白璧德指出,以培根代表的科学人道主义和以卢梭为代表的浪漫人道主义对美国现代主流思想所形成的影响最为明显,并涵盖不同行业领域。

那么,着两方面人道主义是怎么沉浸入大学教育的中,又是如何表现的呢?白璧德就该问题自其与自由、民族相互联系展开了全面深入的研究。

白璧德觉得,在知识方面人类文明俨然全方位地深入对低于人类关系的研究中,而该文明不断深陷进缺乏生气、封闭呆板的专业化及一类短浅的职业主义中。

白璧德指出美国教育遭受现代性极大不利影响,他批评知识过于趋向实用性、专业性以及职业性,过于关注事物外在目的而忽略了人的精神性事物等,提出大学应当借助人文教育,靠前步将学生塑造成人文学者,后再进一步开展特定研究。

白璧德将人文教育安放于现代大学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地位,强调人的道德性格、知识性格相互展开是存在紧密联系的,倘若要想真正意义上实现教育的有效性,人文所应当肩负的责任首当其冲[3]。

白璧德坚信教育伟大目的是伦理的,并非完全是在于探索向外、知识,更重要的还有在于人。

在白璧德对民主精神与大学相互关系研究方面,呈现的是选择与同情相互的协调。

基于此,白璧德结合“中庸之道”提出选择性民主,提倡人文主义“均衡”“、适度”原则。

2.2白璧德大学教育观以造就完善人为中心

白璧德指出于现代大学教育中,人文教育应当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

为了将大学生培养成社会发展所真正需要的人才,务必要对其开展好人文教育。

白璧德大学教育观中人文主义精神*高体现为经由人文标准来实现个体的自由,其基本特点即要自人自身出发发现完善的人,自人自身出发认识人;注重借助人类社会文明所有成果对人展开教育、熏陶。

白璧德自自由教育理念中吸收养分,在对自由人智性训练该观念引导下开展理论与实践,不提倡现代大学向商业化、实用化及功利化等方向发展,指出大学要借助人文教育靠前步将学生塑造为人文学者,后进行进一步的特定研究[4]。

2.3白璧德贯彻人文标准,提倡大学民主精神遵循“均衡”、“适度”原则

白璧德认为大学教育是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完成该任务就务必要贯彻人文标准。

倘若大学要有*的目的,那便是大学务必要在这一量化时代背景下,培养出有质量的人才。

这一理念充分凸显了大学精英教育精神。

基于此,应当如何去理解大学教育观中的民主精神呢?大学教育提倡民主,并非片面、一味的对大学规模予以扩大,而应当是社会发展必然趋势;而大学强调的民主指的是消除学生家庭背景、等级距离,尊重学生不同属性,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位大学生个体[5]。

白璧德指出,大学真正需要的民主精神应当是贯彻人文标准的选择性民主。

纯粹的民主将弄混个体意义上质意义与科学意义的量。

由此可见,大学在传承自身传统、文化的同时,还有全力抵制自由化过度,进而抑制大学朝纯粹民主发展。

白璧德对大学民主精神深入的研究彰显了其推崇“一”、“多”平衡中的“中庸之道”的思想。

2.4白璧德以模仿、想象与创新开展人文教育

白璧德大学教育观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强调,应当指引学生去搜炼古今、汲取众长,在白璧德看来,在大家典范中有着诸多典范、榜样,学生可通过对该部分内容的模仿,一步步在文明中传承优良的传统。

某种意义上而言,一项伟大的发明可算是一类伟大的习俗。

于此,学生在学习经典中宝贵经验期间,能够逐步调动起隶属人类共通的那一局部的道德想象。

白璧德极为认可要以有想象为前提去对经典展开模仿。

经对想象的有效应用,学生方可于不同属性的事物中寻求出其中的一致性,方可将过去发生的用以对如今出现的进行重新定义。

就人文教育中开展创新教育而言,白璧德不倡导单纯强调自我标新立异,个体有失偏颇的创新想法,而推崇切实原创属于社会人类真理与个体鲜明属性有机融合的产物。

也就是说,创新应当是基于模仿、想象而构建的[6]。

2.5白璧德关注大学教师重要地位

在大学里,大学教师扮演的是文化传递者的重要身份,鉴于此,大学教师应当明确自身文化传递者角色重要性,肩负起使命,将前人经典教授给学生。

教师要对全面知识内容框架予以把握,并开展系统的计划和部署,以确保学生获取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

于此,教师在知识传授期间,要关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化兼收,而并非单方面的灌输。

但是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不应当对教师在教育期间主导地位进行过度削弱。

教师作为教育过程中的引导者,倘若过度地让学生主观去进行摸索,单凭自身一时间的感受,如此将可能造成学生价值观受缺乏历史、文化熏陶影响而面临被选择的情形。

由此可见,大学教师扮演文化传递者的重要角色不可撼动[7]。

3.引入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强化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树立相关教育理念。

消除学生家庭背景、等级距离,尊重学生不同属性,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位大学生个体,有效将以人为本理念引入进全面教学理念中,促进培养出有着人本思想、人文精神的人才。

II.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设立相关机制。

设立起不同阶段、层次有效结合的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机制,结合专业教育实际情况,构建不同阶段、层次有效结合的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机制;然后,对教学方式方法展开有效创新;最后,规范人文素质教育评估机制。

III.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构建高素质教师团队。

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构建一支满足新形势发展的高素质教师团队,充分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强化师资团队人文素质、创新实践能力塑造。

在专业教学期间,教师要借助经验、智慧,充分挖掘出专业课程中的人文信息,逐步提升专业教学文化含量,真正意义上做到教书育人[8]。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白璧德人文主义思想的索引下,其对那一时期美国大学、学院所提倡的民主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展开了强烈的批判,并深入表明了自身“唯有贯彻人文标准的民主方才属于大学真正需要的民主精神”的观点。

基于此,相关人员务必要不断专研研究、总结经验,全面分析白璧德大学教育观中的人文主义精神体现,引入白璧德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强化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树立相关教育理念”、“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设立相关机制”、“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构建高素质教师团队”等,促进大学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作者:谢晶 单位:湖南女子学院外语系

参考文献:

[1]张源.论白璧德“人文主义”思想的三个核心概念——“内在制约”、“二元论”与“存在的三个等级”[J].国外文学,2007,(04):38-46.

[2]吴民祥.“启蒙运动”的另一种诉求——“新人文主义”及其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的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6,(10):82-88.

[3]陈笑笑.大学与民主精神: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精髓[J].文教资料(上旬刊),2008,29(12):133-135.

[4]陈胤谨.人性的突围于坚守——论白璧德的“人性论”[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05):256-257.

[5]吴民详.人文之维与“精神贵族”:欧文•白壁德大学教育思想评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1,27(12):64-68.

[6]科里福•科布(CliffordCobb).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视野看当代芙国教育的问题及启示(袁铎,王顺媚,刘璐,译)[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05):160-162.

[7]蔡龙威.新人文主义思想的中国信徒——对吴宓与白璧德的源流关系及吴宓贯彻新人文主义思想具体实践的考察[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29(01):162-163.

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篇6

关键词: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思想

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兴起的,并且很快扩展到周围各国,并于16世纪末在欧洲盛行的思想文化运动,它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借助复兴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用以人为核心的崭新的意识形态反对以神为中心的陈腐意识形态,用新的文化取代了以天主教神学为主导的封建旧文化,用对主客观世界及其联系的直接体验和深层思考打破了蒙昧主义的桎梏。

在中世纪,西欧处于“黑暗时代”,当时封建势力以天主教作为统治的手段,建立了一系列的等级制度,把上帝当做绝对的权威,文学、艺术、哲学,一切都得按照基督教的经典《圣经》的教义,谁都不可违背,教会不断地向人们大力宣扬禁欲主义,在教会专制文化的统治之下,人的自由意志受到严重摧残,人的价值与尊严完全丧失。

到了中世纪后期,**主义出现了萌芽,**主义萌芽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商品经济的出现意味着自由的出现,于是,越来越多的新兴资产阶级不满足当时封建残酷统治,纷纷提出要自由的口号。

**主义的萌芽,使得资产阶级的思想逐渐走向成熟,在思想上必然要求摆脱神学思想对人的束缚,人文主义应运而生。

人文主义成为了文艺复兴时期主导的思想,在欧洲大地,开始了一场倡导人性的思想解放运动。

总的说来,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内容大致有以下几点:

靠前、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就是强调人的地位、价值和尊严,以人为中心,肯定现实人生和世俗生活,尊重理性,强调个性自由。

中世纪的欧洲,封建统治以基督教为统治手段,对人们进行思想的统治,要求人们遵守基督教道义,人们一定要服从神的指挥。

人生的目的不是追求幸福,而是要不断地敢于忍受现在的苦楚,不要有欲望和追求,坚决拥护教会的统治。

而人文主义大胆地突破了这种思想束缚,要求坚决解放人性。

在文学艺术领域,人文主义思想表现地极为突出,被恩格斯誉为 “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也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的但丁在他的作品《神曲》中就大胆地阐释人文主义的思想,他说:“别人后退,我不退;别人前进,我更进。

要攀登这座山的人,起初在下部是艰难的,越上升越没有痛苦,最后就和坐着顺流而下的小船一样。

”他大胆地肯定人的尊严和创造,认为人们有能力在一切领域进行创新。

第二,人文主义思想反对禁欲主义,强调现实生活的意义,倡导积极人生,鼓励人们追求现实幸福生活和世俗享乐。

人文主义强调人的天性和自然,反对基督教所推行的禁欲苦行、追求来世的说教。

在彰显人的天性和自然方面,达・芬奇创作的《蒙娜丽莎》则描绘了一个血肉丰满、幸福美丽的少妇形象。

微笑的她与冰冷的圣母像形成巨大的反差,她沉浸在现实美好的生活之中,享受着幸福而甜美的生活,表现的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中的凡人。

人文主义者强调现实生活的意义,坚决反对禁欲,他们认为人要有欲望,这是人的天性,必须追求自己的幸福,学会享乐。

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加入反对封建统治,争取自身利益,追求幸福的愿望。

第三,人文主义提倡科学和理性,反对蒙昧无知。

人文主义者坚信真理,以一种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向神权主义发出最严重的挑战。

哥白尼的日心说动摇了基督教一直宣称的地心说,当时的基督教一直宣称“地心说”是真理,是不容置疑的,谁要是动摇真理,是要受到上帝的惩罚的。

可是,哥白尼却勇敢的提出“日心说”,即使在面临死亡的时候,同样坚持他所认为的真理,不惧教会的威胁,向教会权威提出了挑战。

之后,科学在质疑声中从此大步前进,人们进行探索发现的脚步不再局限于教会神权所告知的范围,科学开始向真理和事实出发。

这些发现动摇了基督教赖以维护自己的神学统治的精神基础,向神权主义发出了严重挑战,帮助人们建立追求科学和真理的思维。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意义和影响:

靠前,从神性到人性

文艺复兴之前,人们以神权为中心,认为神权是神圣的,不可侵犯的。

人文主义思想传播深入人心后,人们从神权的枷锁中走了出来,追求人性的解放,开始积极探索科学,为人类造福。

从神性到人性观念的转变,为**主义的发展开辟了精神道路,对西方以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人文主义者们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创造,认为人们有能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发明创造,提出要追求个性自由,要勇于探索,坚决反对碌碌无为的消极人生。

他们打破了中世纪以来畅行的禁欲主义,要求人们拥有自己的个性,才会积极追求自己的幸福。

新兴的资产阶级通过激发人们强烈的自由愿望,达到不断地进行探索求知,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获取财富,从而开启了**主义掌握统治的历程。

第二、从蒙昧到科学

人文主义提倡科学和理性,反对蒙昧和神秘,打破了中世纪神学和教会权威对人们思想的束缚。

它开始用人的眼光定义这个世界,抛弃了之前教会所宣传的神的旨意。

他们崇尚理性和智慧,主张探索自然,研究科学,追求真理,用知识造福于人类,用教育来发展人的个性,全面地发展人的才智。

在文艺复兴之后,人文主义思想得到传播,人们开始接受勇于探知真理的思维,纷纷向神权发出质疑,向未知世界提出挑战,开始以科学的精神探知他们的认知领域。

以一种理性的思潮对待世界,为以后的科学发展扫清了障碍,大大加快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第三、文学艺术领域取得大发展

文艺复兴所倡导的人文主义思潮,激发着人们无限的想象力,表现在文学艺术领域最为明显。这些作品集中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主张个性解放,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蒙昧主义,摆脱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束缚;肯定人权,反对神权,摒弃作为神学和经院哲学基础的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条;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这是人文主义的主要思想。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得到大发展大繁荣,人文主义者纷纷发扬人文主义精神,揭露教会和封建势力的腐朽,反对封建统治。

但是,由于所处时代的局限性,还有思想的不成熟性,在一定程度上,他们还会向教会和封建势力妥协,对教会抱有幻想,不能彻底抛弃教会和封建思想。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重视人的本性的再现,是一个人性张扬的时代。

然而过于强调人的自然本性,显然就易于丢弃人的社会属性;人文主义排斥上帝,削弱了上帝的作用,人们就会抛弃信仰,纵欲和世俗就此酝酿着近现代文明的危机。

总的说来,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它所倡导的人性的解放,勇于探知真理等思想激发着新兴的资产阶级打倒腐朽的封建统治而建立文明程度更高的**主义社会,开启了人类文明的新历程。

参考文献:

1、杨春苑 李春荣,论西方人文主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J],2011(3).

2、张莉,浅谈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科技信息[J],2011(8).

3、展文婕,试析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影响,开封大学学报[J],2011(6).

4、王世珍,略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沈阳教育学院学报[J],2003(6).

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篇7

关键词: 人文主义 反人文主义 后人文主义 文学批评

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经历前所未有的危机和动荡,后现代主义就在该种语境中诞生,人类社会也随即迈进后时代。后现代主义的思潮通常等同于解构思想,是因为它往往体现为中心的消解、基础的坍塌、结构的*覆和视角的多元等,而这种思想最终都会指向人类中心的解构,进而展示出后人文主义(posthumanism)的时代的图景。

1.后人文主义

“后人文主义”的概念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逐渐频繁地出现在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的批评语篇当中,诸如Neil 和 等英国学者对后人文主义感兴趣,年编辑的《后人文主义》汇集了有关该论题的经典之作。

认同的观点,认为后人文主义中“后”这个前缀无法固定这个概念的含义,因此他书中收录的文章从不同的视角体现出后人文主义的不同内涵。

的《思想脱离身体后是否可以继续?》对人类的身体进行后人文主义的剖析和定义,认为人类学家和生物学家得出结论说,即使是最简单的生命形态也是科技装置,而人类的身体也不例外。

被称作人类的物质组合被赋予语言这种复杂而精密的软件,但是软件是完全取决于身体硬件的状况的。

人类哲学思想成为可能的原因就是身体硬件和语言软件的存在。

因此,是以科技的口吻反对笛卡尔的身心二分法的观点,而重申梅洛・庞蒂精神现象学中具身认知的思想。

虽然Donna 和Jean 论述的方式和思路不尽相同,但是他们著作中的中心概念都是来自科幻作品的意象。

通过电子人()的意象揭露和阐释人文主义的危机,虽然电子人是自然科学的产物,但是其形象是通过科幻小说而深入人心的。

提出,科技社会中的生活将笛卡尔式的自制主体转变为依靠机器而生存的“泡泡里的男孩”。

如今现实的发展已经追赶上曾经的幻想:未来的历史就在此时此地。

正如另外一篇文章所说,科幻小说旧有的奇思妙想已经死亡,其他的东西正在逐渐显现的过程中(不但在小说中,而且在理论中)。

正如所预见的,如今理论和虚构之间的界限已经被破坏地无法修复,他们互相入侵对方的空间,并且带来风格和表达方式的骤变。

因此,我们正在见证 所说的“虚构理论( )”。

这就意味着我们在接近后人文主义,虽然并非所有的后人文主义批评家都会构建虚构理论,然而他们多数都会对虚构感兴趣。

他们认为人文主义已经是危机四伏,因此试图勾勒后人文主义的图景。

虽然理论家们对人文主义何去何从的问题始终争论不休,但是人类的统治已经和正在被文学、*治、电影、人类学、女性主义和科技发展而质疑。

这些质疑的声音有时是彼此相连的,而连接点之一就是后人文主义。

基于人文主义这种失当性而产生的后人文主义思想强调四点。

首先,后人文主义强调人类和环境及非人类他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后人文主义反对那些来自人文主义的身心分离和*自主的神话。

其次,后人文主义思想与利奥塔对后现代主义悖论式的表述比较相似:它出现在人文主义之前和之后。

它出现在人文主义之前是因为,它指出人类体现和包含在生物和技术的世界中,并且与工具、语言和文化等共同进化――所有这些都出现在福柯通过考古学方式在具体的历史时期发掘出人类之前。

而后人文主义出现在人文主义之后是因为,它见证人类在科技、医学、信息和经济领域去中心化的时刻,因此需要全新的理论框架和思维方式代替人文主义这种出现在具体历史时期的现象。

再次,从人文主义到后人文主义的变化体现出思维性质和思维方式的变化。

后人文主义并非是对人文主义的全盘否定,人文主义的很多观念和渴望是值得推崇的,而后人文主义担负的任务是发现和纠正这些价值观念如何被将其概念化的哲学和伦理框架所削弱的。

最后,“后人文主义不能简单地被理解为人文主义之后的文化或者时期,因为这样的理解会导致后人文主义这种历史变化依靠人文主义的宏大叙事得以表达。

如果后人文主义能够引发人类概念本质上的改变或者突变,这就意味着以后的历史和文化不能以人文主义观念作为参照”。

因此,后人文主义这种突变不应该被视为强加在生物、物质世界或者文化世界上的外在力量,相反这种突变是物质身体和文化模式在自我复制过程中天然存在的。

也有研究者基于上述的讨论对后人文主义进行界定。

Carry Wolfe认为,后人文主义意味着人类在生物世界和科技世界的嵌入和具化,这种思潮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刻的到来,此时的人类在科技、医学、信息和经济的网络中的非中心化是无法被忽视的。

Braun从三个方面对后人文主义的概念进行界定。

首先,解构主义视角的后人文主义重点关注人类如何经历非中心化的过程及其如何确立与其他存在有所区分的身份。

最后,作为本体的后人文主义也包括电子人的本体,不同本体的并置使得人类和非人类之间产生平等的关系。

第三,作为非人类中心的后人文主义试图宣称,社会的含义并非局限于人类,从而容纳非人类的个体。

由此可见,后人文主义的核心概念就是人类的非中心化及人类与其他存在的平等化。

2.后人文主义与文学批评

后人文主义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同时,文学的批评也在后时代的背景中迈进后理论阶段。

诸多学者在1996年7月聚集在格拉斯哥大学,举行探讨理论衰落之后的状况的研讨会,会后的精选论文结集由爱丁堡大学出版社出版,取名为《后理论:批评理论的新方向》。

这应该是“后理论”的概念最早出现在文学理论批评界的时候,但是此时的后理论主要是指以德里达等人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批评理论,并没有在整个国际文论界被广泛使用。

然而今天,曾经受到后结构主义影响和启迪的各种后理论均已独占鳌头,而后理论概念本身经历很大的发展,它已经成为所有从事理论研究的学者无法回避的现象。

21世纪初期,英国文学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在《理论之后》中提出,文化理论的黄金时代早已过去。

2003年10月《批评探索》编委会茬芝加哥举行会议,讨论该刊的未来发展方向,同时也讨论批评理论在跨学科诸领域的状况。

这组文章在某种意义上也可算作是该刊编委会对“理论的死亡”及伊格尔顿的悲观论点所作的集体性回应。

2.1文学理论与后人文主义

后理论时代的文学批评应该从后现代主义思潮中汲取养分,而后人文主义思想就能够为文论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从后人文/后人类的角度描述文学理论在未来的走向。

他提出,在当今的后现代和全球化时代,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人类本身的价值和作用受到质疑,面对各种现代化机械设施的强大作用,人类能否像过去那样驾驭它们并使之为我所用,已经引起当论家及其他人文学科学者的关注。

所谓后人文研究正是来自文学理论界的反应,目前这种反应方兴未艾,并且和生态批评及动物研究等共同形成对各种基于“人类中心主义”思维模式的批评理论的强有力挑战。

文学理论中最鲜明的后人文主义倾向体现在后人文主义思想与女性主义的结合,其中的代表人物当属。

的理论就是有关科技语篇与女性主义文论的结合,她的电子人宣言同时也被视为电子人女性主义( )的开端。

在看来,电子人是能够超越性别的存在,并且对抗西方人文主义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

她写道,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中的起源故事完全依赖于原初统一性的神话,其中雌雄同体的母亲代表着完整、快乐和恐惧等的融合,所有的人类都是来自于她。

个体成长和历史发展这对孪生的神话在心理分析和**主义中表现得最明显。

提出的科技力量的观念能够很好地补充福柯有关生物力量的陈述,她认为当代世界处在科技、*治、经济和文本的内爆的状态中,由此产生的电子人的身体不但栖息于生命的领域,而且栖息于生命之中。

她接着讨论了肿瘤鼠()这种为科学研究而成的转基因生物,认为它就是后人文主义身体的较好例证,同时也是科学和技术的界面;以虚拟来代替真实,同时也能够动摇发展的和有机的时间性。

肿瘤鼠这种科技―动物的身体的出现,并且与人类的谱系关系并置,就能动摇西方人文主义的根基――历史性和起源。

这种科技身体可以被视作混杂的身体。

Rosi 评论说,这种身体是制作而非生育的结果,而这种身体远离死亡的事实会打扰到自然规律。

他/她应该被定义为虚拟-畸形学产物,在扰乱生物密码的同时也动摇人类主体。

的电子人作为对立和反讽的个体,或者后人类的身体再次将女性主义作为男性中心系统的替代品,因为男性中心体统以科学和*治为中心,依赖于**主义的传统,以及从自然中汲取资源以产生和发展文化的思想。

对来说,电子人专注于局部、反讽、亲密和怪异:它是对立的、乌托邦式的,并且完全没有纯真可言。

电子人的生活不再分为公开和私密的两极,而是存在于一个科技的城邦,并且依靠家庭和社会关系的演变。

在找到后人文主义的身体与女性主义的结点后,接续她的观点而说道,对性别差异的后人文主义探究并非都是有利于女性的。

然而援引和游牧式的和流浪式的思维提出多重归属的生态哲学――一种多层面和化成性的后人文女性主义性的观点。

她提出差异化的虚拟世界女性主义的观点,同时宣称,当代社会中的女性身体不再与生物学具有本质性的联系,而是包含很多强大的力量,因此是各种社会代码交集的场所。

由此和同样将女性主义与当今世界中的科技发展相接轨,并且试图重新构建当代世界中主体性和群体性的伦理,从而超越俄狄浦斯式人类起源的神话及男性主导的观念。

对来说,电子人的意象能够打破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中二元对立的迷宫,开辟出复调的领域;而则指向外来,希望电子人和流浪的主题能够在新的伦理语境中生存和繁衍。

2.2文学批评与后人文主义

当今学者开始从后人文主义的视角探讨文学作品,这些研究基本可以归为两类。

首先,有研究从后人文主义视角研究文学作品中人类的意象,从而证明后人文主义思想中“人类死亡”的观点。

王治河在讨论后现代思潮中的后人文主义思想时,就通过分析赫尔曼・麦尔维尔的中篇小说《文书巴特比》中巴特比的形象说明,追求高额利润为指归的**主义的大工业生产将人类铸造成为一具生产机器,一具没有器官的身体。

因此,后人文主义中“人类已死”的观点很大程度上是指**主义制度下的人――不自由的、机器般的人的死亡。

其次,更多的研究是从后人文主义的视角研究文学作品中非人类/后人类的形象,从而探讨人类与非人类的界限及人类本体纯粹性的问题。

后人类的形象首先来自以电影为代表的通俗文化,Graham的专著《后人类的再现:通俗文化中的怪物、外星人和其他》如同科幻小说那样体现出杂合、变态和反讽的主题,并且似乎对人类升级为电子人的乌托邦或反乌托邦未来犹豫不决。

孙绍谊提出,西方科幻电影及其衍生的次类型繁复多样地呈现出各种后人类景观,有力地助推后人类主义思潮的普及和后人类境界的通俗想象;电脑成像和数字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大规模应用,恰与后人类主义思潮的兴盛构成呼应之势。

除科幻电影外,更多的非人类形象还出现在科幻小说当中,也引发研究者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

《弗兰肯斯坦》中的怪物形象身处理性主义和具身认知、生育和制造及生和死的三重人性悖论,因此玛丽・雪莱塑造怪物可以作为维克多的对照,从而探讨人性本质的问题。

石黑一雄的《千万别丢下我》将被众多研究者置于后人文主义的语境中解读,以黑尔舍姆学生为代表的后人类通过人类的后天教育具身化成人类,而人类自身则通过器官移植转变为后人类。

人类通过器官移植转变为后人类的同时,克隆人正在借由人类创造的社会环境和教育具身化成人类。

因此,人类主体纯粹性的问题在研究中遭到质疑和挑战。

《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中出现非人类的动物形象实则在探讨人类与非人类之间的关系,后人文主义视角的解读可以看出,主人公科斯特洛始终在暴露权利语篇及其背后的理性主义弊端,同时倡导具身化的存在方式。

因此,作品实则提出将具身认知作为理性主义的替代,实现人类和非人类的共存。

由此可见,后人文主义理论的出现和发展也为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带来新的生机。

3.结语

后现代思潮中产生的后人文主义思想并非是单纯地解构和推翻人文主义思想,而是在思维模式、文化观念和伦理价值三大方面对传统人道主义的一种扬弃和超越。它实则是在体现人文主义思想在经历过超人文主义思想之后向后人文主义方向的发展,因此后人文主义实则是人文主义的继续。文学理论和批评中对后人文主义思想的纳入是要消解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并且讨论人类与非人类的关系,从而尝试提出人类概念的定义。

参考文献:

[1]孙绍谊.当代西方后人类主义思潮与电影.文艺研究,2011(9):84-92.

[2]王卉,卞钰涵.《弗兰肯斯坦》中的人性悖论.语言教育,2014(3):75-81.

[3]王卉.《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中的理性主义与具身认知之争.当代外国文学,2013(2):30-37.

[4]王宁.“后理论时代”的理论风云:走向后人文主义.文艺理论研究2013a(6):4-11.

[5]王宁.后人文找与文学理论的未来.文艺争鸣,2013b(9):27-29.

[6]王治河.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王祖友,陈后亮.后人道主义的反思与批判.当代外国文学,2012(4):16-23.

[8]信慧敏.《千万别丢下我》的后人类书.当代外国文学,2014(4):129-136.

[9],Louis. and .In .Ed.Neil .New York:,2000.

[10]Baudrillard,Jean,Simulacra and Science Fiction.Simulacra and Simulation.Trans.Sheila Faria Glaser.Ann Arbor,MI,1994.

[11]Blackham,H.J.A Definition of Humanism.In P.Kurtz(ed.).The Humanist Alterantive:Some Definitions of Humanism.Dondon:Pemberton,1973.

[12],.The of the .Trans.Ann Smock.,NE and ,1986.

[13],Rosi.,All Too Human: a New ., and ,2006(23):197-208.

[14]Braun B. .,2004a,(35):269-273.

[15]Braun B.Modalities of posthumanism.Environment and Planning,2004b(36):135-1356.

[16],A.The in the West.: and ,1985.

[17],J.:the wreck of .:,1993.

[18],.: and .: Press,1999.

[19]Freud,. to ―The .In on .Ed.James and .Trans.James . Freud .:,1973.

[20],Donna., and Women:The of .:Free Books,1991.

[21],Donna.@.se: and .New York:,1997.

[22],N..How We : in ,,and .:The of Press,1999.

[23] ,Jr.The SF of : and . ,1991,18(3):389.

[24],.The of .New York: Ungar ,1982.

[25].Can Go on a Body?In .Ed.Neil .:,2000.

[26]Rutsky,R.L.Mutation,Hisotry and Fantasy in the Posthuman.In Posthuman Condition Neil Badmington ed.Special isssue,Subject Matters:A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and Self.2007(1):107.

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篇8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人文主义发展;问题思考

人文主义思想起源于古希腊,沉寂于中世纪,重现于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发展对教会冲击,对人性、人权的渴望,对民族意识的觉醒,甚至对社会制度的变革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主要就人文主义发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出现的些许问题进行探讨。

一、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与教会的关系

十四五世纪,意大利工商业的繁荣,出现了**主义萌芽,在主要的工商业城市中,手工工场主、商人和金融家形成了新兴的资产阶级。

新兴资产阶级希望创造财富,也追求现世的享乐。

但当时文化思想受到天主教控制。

这样,代表资产阶级思想的文艺复兴运动就应运而生了,人文主义在沉寂多年后又重新被唤醒。

但文艺复兴是借助古罗马古希腊的文化来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艺复兴对于教会的批判仅限于文学、美术等方面,仍然没有摆脱宗教的束缚,艺术的宣扬仍需教会的资助,自身与教会势力的差距,对于教会的批判与否定带有和解的态度,注重用文学、绘画艺术来表达人文主义,宣传人文主义思想。

二、宗教改*时期,教权与君权关系的变化

文艺复兴后,人文主义思想不断传播与发展,人们的思想不断得到解放。15~16世纪,西欧**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罗马教会变得更加腐朽,大肆敛财,激起了当地信徒的不满。马丁路德等人文主义者对罗马教会进行大胆揭露,他领导的宗教改*在德国取得了成功。

宗教改*在德国能够取得成功,原因有这样几个方面:首先,16世纪的德国**主义已有一定的发展,资产阶级不断壮大,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德国处在四分五裂状态,马丁路德在宗教改*为了取得贵族支持时在《致德意志贵族书》讲道:“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

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权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

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即“国家的权利高于教会的权利”。

主张世俗的权利高于神权。

而这一思想的提出得到了广大世俗力量的支持。

其次,人文主义的传播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包括当时的一些宗教信徒,他们对罗马教廷的权威提出质疑,特别是当他们接触到《圣经》一手资料后。

当马丁路德提出“只要有虔诚的信仰,灵魂便可以获得拯救”“每个基督徒都有解释圣经的权利”时,得到了广大信徒的支持。

这是宗教改*能取得成功的两个重要原因。

虽然宗教改*是对天主教会的一次重大冲击,但它仍没有脱离教会的束缚。由于时代阶级的局限性,对基督教的最后权威――《圣经》的批判任务将由启蒙运动来完成。

三、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人的地位、追求在人文主义发展中的变化

中世纪,由于受到教会的禁欲苦行、等级观念和蒙昧主义的影响,人们生活困苦不堪。随着意大利商品经济的发展,**主义萌芽的出现,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改变这一状况,追求幸福生活和物质享受,反对教会宣扬的禁欲苦行,要求肯定人的价值。

文艺复兴时期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引领下还出现了个人主义和现世主义。

在个人主义思想下,薄伽丘以个人主义思想宣扬人天生平等,在《十日谈》中他这样宣称:“我们人类的骨肉都是用同样的物质造成的,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着同样的机能、同样的效用、同样的德行。

我们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而现世主义在当时表现尤为突出,意大利佛罗伦萨银行家梅迪奇主张现世享乐主义,他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多么美妙的青春啊!/然而只是一瞬间。

/让我们唱吧!笑吧!/祝要求幸福的人幸福,/不要期待明天!”意大利商人达蒂尼在自己账本中写道:“为了上帝,为了利润。

”人文主义者布拉乔尼也提出:“金钱是国家的力量所在,赚钱应视为国家的基础和根本。

纵观文艺复兴时期,人们以追求人之本性、财富,主张现世享乐为主,虽也主张冒险、平等等思想,但总体是为前者服务。

由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不断解放人们的思想,西欧国家重商主义的盛行,17世纪的人们不再满足于个人的享受,而把人文主义的崇尚科学这一理念运用到实践中去――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与发展。比如伽利略、牛顿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科学理论成就一方面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教会神学理论逐渐失去光环;另一方面为人类工业文明的到来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

自然科学的发展打破了教会说教,给了人们更多的自信,人们更多地运用自己的理性去思考问题。这一现象在启蒙运动中最为突出。这一时期,人们主张否定一切外在权威,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知事物。这时的人们不再像文艺复兴时突出人性的追求,而是更突出人权的追求,倡导人人平等。

“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

如果司法权同行*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

如果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则一切便都完了。”

综上所述,人文主义是伴随着**主义发展而不断深入发展的,它在解放人类思想的同时,也不断丰富着自身的内涵,它在不同时期所展示着不同时期人的追求:从追求人性到追求人权,从反教权到反君权,同时也展示着自己不一样的内涵。至今,人文主义仍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与时俱进。

上述是我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人文主义发展出现的几点问题的思考,由于水平有限,不到之处望老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以上就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范文(2文学批评与后人文主义)的详细内容,希望大家能够有所收获!更多请关注倾诉星球其它相关文章!

声明:本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本文由"聂安琪"自行发布,本站仅供存储和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我们删除798597546#qq.com(#改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sxq.cn/sbzt/8ga6Rn16.html

Elva

倾诉你的情感,分享属于你们的故事

Copyright www.qsxq.cn 【倾诉星球】 联系我们 |皖ICP备2021018307号-4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