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诉星球 > 情感说说 > 文章详情

东亚父母的6种典型教养模式(种造就了一代人共同记忆的东亚父母教育方式)

投稿:花花onOt日期:2023-09-09 09:19:28人气:321+

关于东亚父母的6种典型教养模式很多人还不了解,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大家对这种评价习以为常,感觉既「亲切」又刺痛,因为自己从小听到的嘲讽和它们如出一辙:你的脸好大看看你的腿,有多粗,像个大象的腿看看你那个塌鼻梁,也不知道随了谁网友们将这个行为总结...,接下来具体说说种造就了一代人共同记忆的东亚父母教育方式

策划、撰文 / 一佳、Ivan

<>专业支持 / Wany、Lena>

东亚父母的6种典型教养模式(种造就了一代人共同记忆的东亚父母教育方式) 编辑 / KY主创们

最近在微博上看到一个视频,里面是一对母女的对话。女儿告诉妈妈,自己的容貌在国外是个美女,妈妈听后大为震惊,<>输出了一连串对女儿外貌的嘲讽:>

「你从小到大就是一个小黑妞、小丑妞

从小就不喜欢你的嘴唇,猪嘴一样的那种感觉」

这条视频收到的国外网友的评论大多是: 「天呐,太可怕了,怎么会有人这样形容自己的孩子?」

而视频在国内的社交平台上发布后,收到的评论大多类似: 「我妈异地登陆。」

大家对这种评价习以为常,感觉既「亲切」又刺痛,因为自己从小听到的嘲讽和它们如出一辙:

你的脸好大

看看你的腿,有多粗,像个大象的腿

看看你那个塌鼻梁,也不知道随了谁

网友们将这个行为总结为「东亚父母」常用的教育方式之一:以为通过贬低孩子的外貌就能让孩子少爱美,将心思放回到学习上。

「东亚父母」这个词,随着今年一部大热的美剧 Beef (《怒呛人生》)火起来,一直被大家讨论。除了前面这种对外貌的贬低,网友们还提到了 6 种造就了一代人共同记忆的「东亚父母」教育方式。

我们讨论这些教育方式不是为了指责父母,而是希望打破它们的「结界」 ——虽然大家已经有点听腻了「与父母和解」这个词,但要修复一些伤痕,还是要从看到它们的来处开始。 有些我们现在生活里的困境,可能会在修通了与父母的关系之后豁然开朗。

一起来看看以下哪个会引起你的共鸣。

6种「东亚父母」 留下的印记

你遇到过哪种?

1. 以爱之名的贬低和打压——否定是「为你好」式的鼓励

相信很多 80 后、90 后都有类似的经历:期末考试发成绩的那天,捧着一张 100 分、一张 99 分的卷子开心地给父母展示,没想到听到的是一句:

「怎么才 99 分,没考双百?考试没带脑子?」

不仅成绩不好要被打击,父母的打压与贬低会出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还常常冠以「爱」和「为了你好」的名义,让人无力申辩与反驳。

孩子成绩好时:「一次成绩好不算什么,再接再厉!」—— 这是为了提醒孩子,不要骄傲

孩子关注自己的外表时:「你长那么丑,整天照什么镜子」—— 这是为了避免孩子把心思花在外貌上,影响学习

孩子看课外书时:「整天看这些有什么用,能考上大学?!」—— 这是怕孩子看闲书分心

之前在一档综艺《少年说》里,节目组安排孩子对家长喊话。一位女儿对妈妈总是打击自己感到很受伤,鼓起勇气对妈妈说「我很努力,为什么你不看一下!」

妈妈说:「我知道我一直在不断地打击你,因为你的性格,不打击,就有点飘」

「飘」、「骄傲」在老师和家长的眼里之所以需要打压,可能是因为东亚文化更加强调谦逊,而不赞赏高度自我的表达。当孩子对自己某方面感到骄傲,父母就会马上提醒孩子「戒骄戒躁」。

因此, 很多人的成长过程中缺失了如何「庆祝自己成就」的教育 。这个过程非常重要:认可自己的成就让人有机会明确自己的哪些行动是有效的、可以复用的;庆祝成就也可以增强自信心,激励自己取得更多成就。

心理学家 David DeSteno 进一步解释了像骄傲这样的亲社会情绪如何引导人们走向更大的成功——它比自律、意志力更容易产生,而且意志力很容易耗尽,而亲社会情绪越使用会变得越强烈(Clarke, 2021)。

家长对孩子的打击与贬低,也可能源于对「知耻而后勇」的期待。然而虽然羞辱确实可以在当下激发自我改变的动机(Lickel et al., 2014),但长远来看,用羞辱作为激励也会带来持续的伤害。

因为<>羞耻是基于恐惧的消极信念,通过消极手段激励自己需要大量的「内耗」>——要始终面对自己「不值得」「不够好」的焦虑,无法对目标感到真正的热情、乐观和渴望。当自己「不够好」的信念已经根深蒂固,即使实现了目标也难以停止恐惧、感到快乐。

2. 单一的评价维度,造成必须「成功」的压力

记得上学时,从小学到中学, 每个班级里都只有三种人 :「好学生」「中等生」「差生」,三个词就简单粗暴地把一个班里的学生做了分类。

被贴上「差生」「坏学生」标签的孩子,似乎没了任何被尊重的必要,直接被全盘否定了。

在「唯成绩论」的单一评价标准下,家长会把学习好、考好大学、找好工作当作衡量孩子人生「成功」的唯一标准,除了升学以外的需求、爱好,都会被家长矮化。

家长对孩子表现出过高的期望 ,是一种成就压力型的教养方式, 会让孩子对「成功」与否有很大的压力(Curran & Hill, 2022)。父母对稳定高薪的工作、按时结婚生子等「标准化人生路径」的高度推崇,会传递给孩子一种对于偏离人生目标的焦虑, 当外部世界出现变化时就会感到惊慌无措,无法以开放的心态灵活应对挑战。

北大中文系毕业的鸟鸟,看起来已经拿到了「成功」的人生脚本,但她在和梁永安的对谈中令人意外地说: 我努力到 30 岁还没有过上好日子。

当父母不认可、贬低除了「成功」以外的其他价值,可能就会让孩子陷入没有尽头的「卷」——不成功时努力成功,成功以后还要追求「更加成功」,<>无法追求本心的快乐、享受当下属于自己的生活。>

3. 总是担心会发生「最坏的结果」,一步踏错即是毁灭性的打击

在单一的评价维度下,家长习惯了强调「学习是唯一的出路」—— 「不好好学习就上不了好高中,上不了好高中就考不上大学,你的人生就完了!」

这是一种灾难化的思维(Catastrophizing),即 认为生活没有任何容错率,一点点小的「危险」都会成为一场灾难的导火索, 任何坏的事情发生,在 ta 们眼中都会比实际上更严重。

这种思维会削弱人对生活的掌控感,让人害怕做出新的选择与尝试,在任何挫折面前直接放弃挣扎。而与之相对的,家长们虽然担心「最坏的结果」会发生,却从未给过孩子真正的「挫折教育」,教会孩子如何应对挫折。

甚至在一些家长的理解中,「挫折」即「吃苦」,没有「苦」就创造「苦」给孩子吃。

暑假刚开始时有个家长发的抖音引起了网友的热议,ta 带孩子外出旅行,专门买了最慢的火车的站票,孩子全程情绪低落。

家长还专门在评论里解释道,这个选择与经济原因无关,单纯因为「我吃过的苦,她也得感受一下」。

这看上去用心良苦的「挫折教育」,实际上也是在用一种隐性的灾难化因果思维恐吓孩子—— 如果你现在不好好努力,以后就只能像这样吃苦受累。

真正的挫折教育,应该是让孩子有勇气面对挑战参与竞争,想赢也敢输,输了之后还愿意调整策略再试一次。而灾难化的思维模式,只会导致情绪上的过度抑郁(因为高估了「坏」的程度), 另一方面也让孩子失去在现实中战胜挫折的信念和行动力。

4. 对情绪的忽视与否定

有研究提到,东亚学生的学业成功是众所周知的,然而对青少年情感健康的关注却很少(Ang & Goh, 2006)。

孩子们幼年时被要求「不许哭」,上学后被质疑「你一个小孩子,能有什么压力?」生而为人,情绪情感总是会自然萌发,但只要它们阻碍了「好好学习」,就会被家长一刀切地压制。

情感忽视造成的大部分伤害一开始都是无声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可能会开始显现。童年时情感被忽视最常见的影响包括:焦虑、低自尊、回避情感上的亲近或亲密(Holland, 2021)。

<>情感忽视还会阻碍我们的自我接纳,>当父母看不到、不认可我们的情绪、需求、优点和缺点时,我们也无法对自己有准确而深刻的洞察(Webb, 2023)。

研究发现,个体童年经历的情感忽视,通过影响催产素系统和依恋类型,从而影响个体的正常的社交能力,比如导致对社交场合的恐惧和回避(Mülleret al., 2019),也会对成年后的亲密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如果你意识到自己在亲密关系中是回避型恋人,想要改变自己与爱人相处的模式,在公众号后台回复「回避」获取《哪类人的伴侣最难?回避型必须“榜上有名” 》)

5. 一种「讲条件」式的爱——如果你不够乖、不是好学生,我就不喜欢你了

父母给孩子的爱、养育资源,本是一种天然的责任和义务。 爱是父母能给孩子的最慷慨的付出,也是孩子最初的、始终的渴望。

然而,有些家长在意识到自己的爱与资源对孩子的分量后,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它们作为操控孩子的砝码与手段:

你把饭都吃光才是好孩子,爸爸妈妈 才喜欢你

你要好好学习, 才是好孩子

你考这点分数, 出去别说是我的孩子!

这种讲条件式的爱,给孩子植入了一种深深的恐惧—— 「如果你达不到我的要求,我就不会喜欢你」。

Beef 里,女主为了掩盖自己的一个小错误,不断做出更多危险行为直至犯罪,就是因为担心:如果别人(我老公)知道我不够好,还会爱我吗?

父母有条件的关注 (parental conditional regard),是指孩子对父母的爱的感知,取决于 ta 们是否做到了父母所重视的行为和结果(Assoret al., 2004) 。

在有条件的关注下,当孩子达到父母标准,ta 会感觉自己非常有价值,而达不到标准时,会感觉自己毫无价值、羞耻(Assor, Vansteenkiste & Kaplan, 2009), 无论是自我*胀还是羞耻,都会导致脆弱和不稳定的自我价值感。

长此以往,人会习惯了依附外界的评价而活,极度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害怕尝试新的机会,也会进行强迫性的过度努力,以避免失败后的羞耻感。

<>6. 习惯用比较作为激励手段,让孩子长期处在「别人家的小孩」的阴影中>

18 年火箭少女的一首《别人家的小孩》,唱出了很多 80、90 后小孩的心声:

别人家的小孩

妈妈每次提到他们就火力全开

学习好

语数外政史地当课代表

不得了

什么都靠前

让我不开心

他们是最无敌 最无敌

灭霸的存在

他们最厉害

别人家的小孩

全世界靠前可爱

我永远不如别人家的小孩

别人家的小孩

全世界靠前可爱

打赢一个

无数个又出来

张口闭口都是「别人家的小孩」的家长,其实是在进行父母强迫社会比较 (’ ,PFSC),这被定义为父母对孩子施加的一种心理控制,其特征是父母将自己孩子的学业成绩与其他被认为比自己优秀的孩子进行比较(Lee et al., 2020)。

有研究发现,经历过父母频繁学术比较的青少年,即使在很长一段时间后,ta 们的<>主观幸福感也会降低>(Hahn & Jang, 2003),还会表现出抑郁的迹象,自我评价苛刻(Kim, 2015)。此外,社会比较会使儿童产生<>焦虑、自卑和愤怒>(, 2004)。

对孩子伤害更大的是,父母用「别人家的小孩」给孩子树立了很多无法超越的假想敌,其中很多本是孩子的亲人、朋友,这给孩子原本单纯真挚的亲情和友情蒙上了阴影。

在《少年说》里,一个女孩带着哭腔说,妈妈总是拿自己的好闺蜜比较,偏偏闺蜜是个学霸,仿佛永远无法超越。

在时刻被比较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可能无法真心欣赏与祝贺别人的成功,放大自己的嫉妒情绪,无法从亲情、友情中获得正向的滋养。

另外,ta 们一方面想要挣脱比较的枷锁、活出自己,另一方面又要努力让自己变得比别人好,因为这才意味着能获得父母的认可。 这两种动机的冲突使人痛苦,也无法形成健康的自尊,因为通过比较获得的自信,最终只是新的自卑来源 ——人不论多么成功,身边都会有很多比自己更优秀的人存在。

成年后,还有机会改变和父母的链接吗?

在这些教育模式下长大,我们每个人可能多多少少都是个「有伤的成年人」,在生活、工作中常常感到一些熟悉的创伤感受。甚至很多人感到,父母至今依然在用对待小孩的方式与自己相处,让自己想要远离和逃避,但又因为孩子对父母执着的爱无法做到分离,也无法和父母好好相处。

好消息是,现在的我们已经比小时候更有力量、更能保护自己。我们可以通过行动改变别人对待自己的方式, 即使是亲子关系也可以被打破和重建 ,而不是为了维持表面的「母慈子孝」,停在错误的模式里重复着对彼此的伤害。

我们可以允许自己从关系里的「小孩」成长为「大人」,找到和父母互相爱对方的新的模式。

首先,给自己一个改变的理由

很多人成年后对父母有着隐而不发的愤怒和怨恨,这背后藏着一种情绪:都是因为你们,我才走到了今天这一步。

这种想法可能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把自己生活的不如意归结于父母的影响,也许可以在内心减少一些对自己的批判。

然而,如果我们一直留在这种「受害者」的心态中,可能会为了证明父母有错,而一直重复错误的模式,持续在人生中做出消极的选择,离自己理想的生活渐行渐远。最终,<>我们手里除了牢牢握着对父母的怨恨,可能什么都抓不住。>

可以问问自己: 对你来说,是证明父母错了更重要,还是从此以后过上自己选择的生活更重要?

相信父母有自己的力量、适应能力

有人拒绝尝试改变和父母的关系,是因为心里坚信「即使我说了他们也不会改」,或者怕如果说出自己的感受,父母难以承受和面对。

这种担心,就是孩子在替父母承担后果。父母的经历是 ta 们的课题,我们的感受是自己的课题,我们的靠前要务是照顾好自己,另外也相信父母也有 ta 们自我调节、应对冲突的能力。

不要因为害怕冲突而阻止自己与父母建立潜在的健康关系。与其停留在不健康的模式里继续彼此伤害、怨怼,或是几十年以后后悔自己根本没有尝试,不如在还有机会时就尝试改变。

需要记住,你在努力解决问题,而不是惩罚父母的错误

专注于沟通,而不是责备。诚实地表达你的感受, 在沟通时不要把重点放在指责「你做了什么」,而是多谈「我的感受」 (Ishak, 2016)。

比如,

不说:「你从来不关心我」

而是说:「我感觉不到你的关心」

不说:「你总是拿我和别人比较」

而是说:「和别人做比较,我感觉很受伤、很无力,自己永远都不够好」

大部分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天然且永久的,也许 ta 们的教育理念不够好、方式方法不对,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信息获取渠道的丰富, 父母可能比你想象得容易接受改变。

虽然过去的问题留给你很多遗憾,但更重要的是确定你现在对新关系的期望是什么,为关系未来需要是什么样子设定界限,如果对方不接受这一点,那是 ta 们的选择,而不是你的选择。

如果你做了和父母沟通的尝试,但父母的某些行为、语言无法改变,还在持续对你产生消极影响,那和 ta 们保持一些物理、心理上的距离,也许是对自己更好的保护。

我们也可以成为「自己的父母」,<>自己想要的理解、认可、肯定、接纳,首先从自己这里获得再向外去寻求,才更加稳固和牢不可破。>寻找那些真正属于自己、定义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再过着只是为了让父母放心、满足父母的期待、赢得父母的赞许的生活。

点点 「在看」 ,告别伤害

References:

Ang, R., & Goh, D. (2006). Authoritarian Parenting Style in Asian Societies: A Cluster- Analytic Investigation. Contemporary Family Therap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8(1), 131–151.

Assor, A., Roth, G., & Deci, E. L. (2004). The emotional costs of parents' conditional regard: A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aly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72(1), 47-88.

Assor, A., , M., & , A. (2009). and in and in : The of . of , 101(2), 482.

, J. (2021). Boost and by the right way. Mind.

Curran, T., & Hill, A. P. (2022). Young people’s perceptions of their parents’ expectations and criticism are increasing over time: Implications for perfectionism.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48(1-2), 107.

Hahn, D. W., & Jang, E. Y. (2003). of and upon and . J. , 8, 619-644.

, K. (2021). : What it is, and how it can you. .

Ishak, R. (2016). 9 ways to a with a . .

Kim, E. J. (2015). The of ’s on : on , and smart phone . of Youth , 17(1), 357-381.

Lee, Y., Ha, J. H., & Jue, J. (2020). and the of , , and ’ on ’ and . and youth , 108, 104649.

Lickel, B., Kushlev, K., Savalei, V., Matta, S., & Schmader, T. (2014). Shame and the motivation to change the self. Emotion, 14(6), 1049.

Müller, L. E., Bertsch, K., Bülau, K., Herpertz, S. C., & Buchheim, A. (2019). Emotional neglect in childhood shapes social dysfunctioning in adults by influencing the oxytocin and the attachment system: Results from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physiology, 136, 73-80.

Webb, J. (2023). How can . Today.

, D. (2004). The of and and with and . The of , 74(7), 293.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特别声明:以上作品内容(包括在内的视频、图片或音频)为凤凰网旗下自媒体平台“大风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The above ( the , and if any) is and by the user of Hao, which is a media and space .”

以上就是东亚父母的6种典型教养模式(种造就了一代人共同记忆的东亚父母教育方式)的详细内容,希望通过阅读小编的文章之后能够有所收获!更多请关注倾诉星球其它相关文章!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qsxq.cn/qgss/bjVV1166.html

Elva

倾诉你的情感,分享属于你们的故事

Copyright www.qsxq.cn 【倾诉星球】 联系我们 |皖ICP备2021018307号-4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